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2 21:33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碳库管理策略,收集整理1992—2018年已发表的文献数据,以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系统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华东地区土壤有机碳增幅最高,显著增加14.6%,华中地区增幅最低,为7.7%(P<0.05);华东、西北和西南地区高于全国12.1%的平均水平(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而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秸秆还田对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效应达11.2%,而对>40cm土层(最深达100cm)的增加效应仅为3.9%(P<0.05)。此外,试验区域的年均气温、施氮量、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还田年限等均对秸秆还田下有机碳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表明,较长的还田年限(6~10年)、适当的耕作措施(免耕结合旋耕翻耕等)和适当的氮肥施用量(120~240kg/hm2)等条件均能有效提升秸秆还田的...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25(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秸秆还田下中国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率

土壤图,秸秆,管理措施,气候状况


不同种植制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对秸秆还田下全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不同的影响,一年两熟制有机碳增量最高,达11.7%;一年一熟制有机碳增量居中,为11.2%;两年三熟制度下有机碳增量最低,为8.7%。水旱轮作下有机碳增量最高,达13.5%;其次为水田,为12.9%;旱地有机碳增量最低,为11.1%,总体上三者差异不大(P>0.05)。2.3 秸秆还田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土壤图,秸秆,管理措施,土壤


由图4可知,试验区域年均降水量在>400~600和>600~800mm时,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效应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在0~10cm相对变化率最大,分别为11.4%和14.6%(P<0.05),降水量为>400~600mm时,秸秆还田对>10~20和>40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当年均降水量>800mm时,秸秆还田显著增加>20~40和40cm以下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达35.7%和37.5%(P<0.05),远高于其他土层。试验区域年均温度为0~10℃时,秸秆还田分别显著增加0~10和>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10.7%和13.4%,由于缺少>10~20cm土层的研究数据,总体趋势不明晰。年均温度为10~15℃时,秸秆还田对10cm以下土层的有机碳增加效应不显著,在0~10cm为12.9%(P<0.05);年均温度>15℃时,随土层加深,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应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在>10~20cm土层最小,为4.7%,在>20~40cm土层最大,为22.8%(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J]. 叶新新,王冰清,刘少君,马超,李军利,柴如山,熊启中,李虹颖,郜红建.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4)
[2]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王海候,金梅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沈明星,季国军,张永春.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5)
[3]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赵秀玲,任永祥,赵鑫,濮超,张向前,张海林.  作物杂志. 2017(01)
[4]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5]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J].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朱利群.  土壤. 2016(01)
[6]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J].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1)
[7]水稻秸秆钾与化肥钾释放与分布特征模拟研究[J]. 李继福,任涛,鲁剑巍,丛日环,李小坤,马晓晓.  土壤. 2013(06)
[8]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蔡太义,黄会娟,黄耀威,路文涛,贾志宽,杨宝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6)
[9]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王旭东.  自然资源学报. 2012(01)
[10]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解文艳,樊贵盛,周怀平,关春林,杨振兴.  农业机械学报. 2011(11)

博士论文
[1]基于Meta-analysis对我国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及其潜力的研究[D]. 赵鑫.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长期不同轮作施肥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研究及生物肥力评价[D]. 臧逸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602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02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f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