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红壤区典型茶园模式对侵蚀性降雨的减流减沙效应 全文替换

发布时间:2022-01-24 12:40
  基于福建安溪官桥生态茶园2017年度自然降雨数据及园区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不同治理模式下铁观音茶树坡面水土流失对引起侵蚀的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雨集中于4~8月份,引起侵蚀频次最多的是5~6月份;(2)根据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可以将侵蚀性降雨分为Ⅰ~Ⅴ种类型,其中,Ⅰ雨型的降雨是当地发生频率最多的侵蚀性降雨,雨量最大的Ⅴ雨型平均产流量最大,雨强最大的Ⅳ雨型平均产沙量最大,发生频率较高的Ⅲ雨型产流总量最大,Ⅱ雨型产沙总量最大。(3)5种铁观音茶树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水土保持效应不同,其中采取"梯田+自然留草"的治理模式在各雨型条件下的减流率和减沙率均优于其他模式。研究结果对山区茶园水土保持及提升茶产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红壤区典型茶园模式对侵蚀性降雨的减流减沙效应 全文替换


侵蚀性降雨聚类分析散点图

水土保持,模式,条件,效应


由图3(b)可知,在Ⅰ雨型下模式2~模式4减沙率最高,为100%,几乎无泥沙产生。模式4在不同雨型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减沙效应:Ⅰ型、Ⅳ型、Ⅴ型雨减沙率均为100%,在Ⅲ雨型条件下减沙率较小,为94.20%,但仍高于Ⅲ雨型条件下的其他模式;模式3在Ⅱ雨型条件下减沙率高于其他模式,为97.47%;在Ⅲ雨型条件下最低,为81.33%;模式5在Ⅳ、Ⅴ雨型条件下减沙率较高,分别为92.03%和91.08%,在Ⅲ雨型条件下最低,为79.38%;模式2在各类雨型条件下的减沙率均小于其他模式,其中Ⅴ雨型减沙率较高,为87.07%,Ⅳ雨型最低,为75.75%。3 讨论与结论

降雨量,气温


研究区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生态茶园(118°06′00″E,25°02′00″N),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约1 600 mm,1月份平均气温14.8℃,7月份平均气温27.4℃,年平均气温20.5℃(图1),年均日照时间1 850 h,无霜期260 d。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土壤以红壤为主,砂砾多,土层厚度达80 cm以上,土壤容重为1.30 g·cm-3,pH值为4.50,有机氮含量为0.85 g·kg-1,碱解氮含量为36.74 mg·kg-1,速效磷含量为11.37 mg·kg-1,速效钾含量为54.32 mg·kg-1。散生草本种类有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Keng)、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inn.)Beauv.]、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L.)、水茄(Solanum torvumSwartz)、鬼针草(Bidens pilosaLinn.)、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大花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Bl.)、龙葵(Solanum nigrumLinn.)、马蹄金(Dichondra micranthaUrb.)、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秋英(Cosmos bipinnatusCav.)等。1.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J]. 孙从建,侯慧新,陈伟,杨伟,郑振婧.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7)
[2]福建省长汀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产沙特征[J]. 卜建霞,叶功富,尤龙辉,封晓然,李蝶.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4)
[3]安溪县茶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J]. 廖艺邨.  福建茶叶. 2015(01)
[4]“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坡面工程优化配置技术解析[J]. 宋月君,郑海金.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4(06)
[5]南方红壤区百喜草及其枯落物对降雨径流分配的影响[J]. 汪邦稳,杨洁,汤崇军,郑海金,宋月君.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6]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J]. 陈小英,查轩,陈世发.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1)
[7]红壤丘陵区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 左长清,李小强.  水土保持通报. 2004(06)
[8]林地开垦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退化的研究[J]. 史衍玺,唐克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04)
[9]黄土高原坡面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变化的统计分析[J]. 王万忠,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1996(05)



本文编号:3606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06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