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陇中地区多年种植苜蓿后不同后茬作物的土壤有机氮特征

发布时间:2022-02-13 11:07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0~10 cm土层LC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与LC相比,LMi、LP、LFW、LFC、LF全氮含量分别降低21.62%、14.27%、18.98%、13.41%、6.1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后茬作物酸解态氮在土壤全氮中占主体,酸解有机氮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0~10cm土层酸解氮组分差异显著,与苜蓿连作相比,其余处理酸解总氮含量有所降低,降幅为11.90%~35.98%,氨基酸态氮含量降幅为10.29%~37.83%,酸解铵态氮含量降幅为24.11%~39.73%,LF和LP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0.76%、3.39%,LMi、L...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陇中地区多年种植苜蓿后不同后茬作物的土壤有机氮特征


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分布

土壤图,有机氮,微生物量氮,组分


如表4所示,将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与有机氮组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全氮与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氨基酸态氮显著正相关,其余有机氮组分均与全氮、微生物量氮无明显相关性。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下蚯蚓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J]. 郭亚飞,翟正丽,张延,张晓平,陈学文,梁爱珍.  土壤与作物. 2018(02)
[2]不同轮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 贾倩,廖世鹏,卜容燕,张萌,任涛,李小坤,丛日环,鲁剑巍.  土壤学报. 2017(06)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J]. 罗珠珠,牛伊宁,李玲玲,蔡立群,张仁陟,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11)
[4]长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黄土高原旱作土壤不同粒级复合体中酸解有机氮含量及分配比例变化[J]. 王克鹏,张仁陟,董博,谢军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3)
[5]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氮和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J]. 郝小雨,马星竹,高中超,陈苗苗,周宝库.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6]长期施肥对大麦生育期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的影响[J]. 唐海明,郭立君,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汪柯,李微艳.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6)
[7]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氮组分相关关系研究[J]. 党亚爱,王立青,张敏.  土壤. 2015(03)
[8]绿洲灌溉区与旱作区连作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崔星,师尚礼.  草地学报. 2014(02)
[9]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碳、氮变化特征研究[J]. 王振,王子煜,韩清芳,李文静,韩丽娜,丁瑞霞,贾志宽,杨宝平.  草地学报. 2013(06)
[10]干旱胁迫下根瘤菌共生紫花苜蓿抗旱生理变化研究[J]. 张攀,杨培志,王卫栋,张志强,韩博,王亚芳,曹玉曼,呼天明.  草地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623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23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