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16 13:21
  为了探讨不同优化集成耕作模式对北方旱作农区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的影响。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展耕作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采用胶散分组法测定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TOC测定有机碳,以连续两年传统耕作(T4)为对照,研究优化集成3种耕作方式(T1、T2、T3)对有机无机复合体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及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省中部黑土区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在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过渡层、心土层中复合体含量均呈现G1>G0>G2,G0含量根据土壤剖面深度深度下降依次是153.24g/kg、159.5 g/kg、161.56 g/kg、178.33 g/kg、175.9 g/kg,G1含量依次是,312.75 g/kg、312.7g/kg、300.75 g/kg、262.75 g/kg、268.52 g/kg。G2含量依次是8.75 ...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2.3 有机无机复合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3.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
        3.2.1 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总量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布的影响
    3.3 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在各组复合体中的分布的影响
        3.3.1 各组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含量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复合体有机碳分布特征中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方式与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苏思慧,王美佳,张文可,隋鹏祥,王沣,齐华.  土壤通报. 2018(04)
[2]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J].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李尚中,程万莉.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3)
[3]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建议[J]. 连亚光.  河北农机. 2018(02)
[4]活性炭对农田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J]. 丁奠元,赵英,方圆,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1)
[5]长期定位试验下秸秆还田配套深松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闫洪奎,王欣然.  华北农学报. 2017(S1)
[6]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对高产田土壤结构的影响[J]. 于博,于晓芳,高聚林,胡树平,孙继颖,王志刚,高鑫,朱文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4)
[7]添加玉米秸秆对黑钙土重组有机碳含量及有机无机复合的影响[J]. 高雪莹,孙元宏,赵兴敏,隋标,王鸿斌,赵兰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9)
[8]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有机复合体特征[J]. 褚冰杰,余光辉,刘飞飞,沈其荣,冉炜.  土壤学报. 2017(06)
[9]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J]. 李莉莉.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3)
[10]秸秆和硫酸铝对淡黑钙土有机矿质复合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赵兴敏,刘楠,郭欣欣,王鸿斌,隋标,赵兰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 董智.沈阳农业大学 2013
[2]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 罗红燕.西南大学 2009
[3]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D]. 张磊.西南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吉林省黑土资源退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D]. 陈明波.吉林农业大学 2017
[2]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 郑祥楠.云南农业大学 2017
[3]长期连作下黑土有机质结构及周转特征[D]. 张福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4]连续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D]. 王静.扬州大学 2014
[5]不同修复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及稳定的影响[D]. 杨慧荣.中国矿业大学 2014
[6]保护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及不同措施对土壤改良效果研究[D]. 李杰.东北农业大学 2012
[7]蒙山茶园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性质研究[D]. 高福丽.四川农业大学 2009
[8]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D]. 张大伟.南京农业大学 2009
[9]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D]. 李楠.西南大学 2009
[10]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 常丽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628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28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