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地区不同品种玉米内生固氮菌多样性比较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6 19:03
有益微生物对于改善环境、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本研究以松辽平原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和非培养方法进行了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研究。对玉米内生固氮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高固氮酶活性、产ACC脱氨酶、产铁载体和溶磷能力的菌株,并对这些菌株的促生能力进行了试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4种培养基从7个玉米品种(样品编号为569、570、571、572、573、574、575)的根、茎、叶分离到762株内生固氮菌分离物。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这些菌株在分类学地位上属于4门、7纲、10目、13科、29属、107种。具体为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四个门,内生固氮菌主要为Proteobacteria,占到总分离到内生固氮菌的91.2%。Klebsiella、Enterobacter、Pseudomonas为优势属,分别占到分离菌株的32%、22%和16%,合计70%。(2)以16S rDNA V5-V7区和nifH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采用Illumina...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的生产地位及生产现状
1.2 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1.2.1 生物固氮的意义
1.2.2 生物固氮类型
1.2.3 nifH基因研究进展
1.2.4 内生联合固氮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和进展
1.4 促生菌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信息
2.1.2 培养基、试剂及引物
2.1.3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2.1.4 玉米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类学地位多样性分析
2.2.2 不同玉米品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比较
2.2.3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比较
2.2.4 玉米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检测结果统计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玉米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信息
3.1.2 玉米样品前处理
3.1.3 玉米内生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1.4 内生细菌16SrDNAV5-V7区扩增
3.1.5 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扩增
3.1.6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3.2.2 玉米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促生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与试剂
4.1.3 菌株固氮酶活性测定
4.1.4 菌株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4.1.5 菌株产铁载体检测
4.1.6 菌株溶磷性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
4.2.2 内生固氮菌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4.2.3 内生固氮菌产体载体检测
4.2.4 内生固氮菌溶磷能力测定
4.3 讨论
第五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玉米品种
5.1.2 试验菌株
5.1.3 基质及其他材料
5.1.4 促生菌株接种效果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研究进展[J]. 刘丽辉,蒋慧敏,王佩旋,唐小钰,彭桂香,谭志远.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6)
[2]马铃薯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其促生特性研究[J]. 张磊,袁梅,孙建光,樊明寿,高淼,郑红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06)
[3]北京优质杂交玉米种子内生细菌种类多样性[J]. 李南南,刘洋,赵燃,王荣焕,肖明,赵久然,程池.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6(05)
[4]基于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葡萄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 王晓雯,洪振瀚,刘安瑞,罗立新. 酿酒科技. 2016(11)
[5]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有偏演进模式[J]. 乔丹,陆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6]CAS平板覆盖法检测氢氧化细菌铁载体[J]. 王卫星,周晓伦,李忠玲,王明鹏,王卫卫.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8)
[7]促生菌接种马尾松育苗试验[J]. 郭飞,蒋雪刚,黄宝灵,吕成群. 广西林业科学. 2013(01)
[8]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闫绍鹏,杨瑞华,冷淑娇,王秋玉,周容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0)
[9]不同表面消毒方法对核桃叶内生菌分离效果的比较[J]. 李晓红,傅本重,麻春花,刘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
[10]豆科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筛选[J]. 管芩澜,唐梅,张智锦,龚明福.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9)
博士论文
[1]玉米和大豆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鉴定评价[D]. 喻江.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长期施肥下根际碳氮转化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艾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苹果、梨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菜豆铁蛋白基因在转基因苹果和番茄植株中的表达特性研究[D]. 叶霞.南京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玉米根际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分离及其多样性研究[D]. 吕翻洋.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湖南水稻内生固氮菌资源收集及特性研究[D]. 袁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铁载体高产菌的筛选及铁载体的分离纯化[D]. 门晋名.青岛科技大学 2013
[4]玉米根际高效溶磷菌株的分离鉴定、室内溶磷条件和溶磷效果研究[D]. 朱斌.西南大学 2012
[5]ACC脱氨酶基因的检测和有ACC脱氨酶细菌的应用[D]. 常四平.浙江大学 2012
[6]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母婴皮肤细菌群落多样性[D]. 曾丹宁.复旦大学 2012
[7]高通量筛选和鉴定具ACC脱氨酶的细菌[D]. 李郑义.浙江大学 2011
[8]应用454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结构的方法学研究[D]. 华蔚颖.上海交通大学 2010
[9]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16SrRNA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D]. 周发俊.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0]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D]. 苏俊波.广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44947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的生产地位及生产现状
1.2 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1.2.1 生物固氮的意义
1.2.2 生物固氮类型
1.2.3 nifH基因研究进展
1.2.4 内生联合固氮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和进展
1.4 促生菌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信息
2.1.2 培养基、试剂及引物
2.1.3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2.1.4 玉米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类学地位多样性分析
2.2.2 不同玉米品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比较
2.2.3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多样性比较
2.2.4 玉米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检测结果统计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玉米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信息
3.1.2 玉米样品前处理
3.1.3 玉米内生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3.1.4 内生细菌16SrDNAV5-V7区扩增
3.1.5 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扩增
3.1.6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3.2.2 玉米内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促生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与试剂
4.1.3 菌株固氮酶活性测定
4.1.4 菌株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4.1.5 菌株产铁载体检测
4.1.6 菌株溶磷性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
4.2.2 内生固氮菌ACC脱氨酶活性测定
4.2.3 内生固氮菌产体载体检测
4.2.4 内生固氮菌溶磷能力测定
4.3 讨论
第五章 玉米内生固氮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玉米品种
5.1.2 试验菌株
5.1.3 基质及其他材料
5.1.4 促生菌株接种效果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研究进展[J]. 刘丽辉,蒋慧敏,王佩旋,唐小钰,彭桂香,谭志远.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6)
[2]马铃薯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其促生特性研究[J]. 张磊,袁梅,孙建光,樊明寿,高淼,郑红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06)
[3]北京优质杂交玉米种子内生细菌种类多样性[J]. 李南南,刘洋,赵燃,王荣焕,肖明,赵久然,程池.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6(05)
[4]基于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葡萄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 王晓雯,洪振瀚,刘安瑞,罗立新. 酿酒科技. 2016(11)
[5]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及有偏演进模式[J]. 乔丹,陆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6]CAS平板覆盖法检测氢氧化细菌铁载体[J]. 王卫星,周晓伦,李忠玲,王明鹏,王卫卫.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8)
[7]促生菌接种马尾松育苗试验[J]. 郭飞,蒋雪刚,黄宝灵,吕成群. 广西林业科学. 2013(01)
[8]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 闫绍鹏,杨瑞华,冷淑娇,王秋玉,周容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0)
[9]不同表面消毒方法对核桃叶内生菌分离效果的比较[J]. 李晓红,傅本重,麻春花,刘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
[10]豆科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筛选[J]. 管芩澜,唐梅,张智锦,龚明福.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9)
博士论文
[1]玉米和大豆根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鉴定评价[D]. 喻江.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长期施肥下根际碳氮转化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艾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苹果、梨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菜豆铁蛋白基因在转基因苹果和番茄植株中的表达特性研究[D]. 叶霞.南京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玉米根际及不同部位内生固氮菌分离及其多样性研究[D]. 吕翻洋.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湖南水稻内生固氮菌资源收集及特性研究[D]. 袁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铁载体高产菌的筛选及铁载体的分离纯化[D]. 门晋名.青岛科技大学 2013
[4]玉米根际高效溶磷菌株的分离鉴定、室内溶磷条件和溶磷效果研究[D]. 朱斌.西南大学 2012
[5]ACC脱氨酶基因的检测和有ACC脱氨酶细菌的应用[D]. 常四平.浙江大学 2012
[6]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母婴皮肤细菌群落多样性[D]. 曾丹宁.复旦大学 2012
[7]高通量筛选和鉴定具ACC脱氨酶的细菌[D]. 李郑义.浙江大学 2011
[8]应用454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结构的方法学研究[D]. 华蔚颖.上海交通大学 2010
[9]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16SrRNA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D]. 周发俊.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0]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D]. 苏俊波.广西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4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4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