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对耕作与水蚀的响应差异
发布时间:2022-08-04 14:03
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损耗不仅受水蚀影响,同时还受耕作侵蚀的影响,进一步探究2种侵蚀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差异,可为探明黑土侵蚀机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质量退化提供证据。以东北黑土区未受开垦干扰的天然次生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干扰强度的耕作侵蚀(原位破碎和耕作迁移)与水力侵蚀(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研究不同粒径(> 2 mm、1~2 mm、0. 25~1 mm、0. 053~0. 25 mm、<0. 053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原位破碎强度的增加,> 0. 25 mm和<0. 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表现为增加和降低趋势;随着耕作迁移强度的增加,> 0. 053 mm和<0. 053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呈现增加和降低趋势;雨滴击溅作用使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径流冲刷作用增加> 0. 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降低<0. 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仅发现> 2 mm、1~2 mm、0. 053~0. 25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率与耕作侵...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模拟试验
2.2 培养试验及指标计算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位破碎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2 耕作迁移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3 雨滴击溅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4 径流冲刷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5 团聚体有机碳对耕作与水蚀作用的响应差异
4 讨论
4.1 耕作侵蚀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4.2 水蚀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张瑞,徐宗学,王志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8(09)
[2]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及其组分累积-损耗格局对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响应[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1)
[3]东北黑土区典型坡面耕作侵蚀定量分析[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2)
[4]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J]. 卢嘉,郑粉莉,安娟,李桂芳. 生态学报. 2016(08)
[5]不同地表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J]. 安娟,卢嘉,郑粉莉,李桂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6)
[6]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蚀与风蚀速率的定量区分[J]. 王禹,杨明义,刘普灵. 核农学报. 2010(04)
[7]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冻融作用与冻融侵蚀发生的影响分析[J]. 范昊明,张瑞芳,周丽丽,武敏,刘艳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6)
[8]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J]. 阎百兴,杨育红,刘兴土,张树文,刘宝元,沈波,王玉玺,郑国相.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2)
[9]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J].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李文凤,杨学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6)
[10]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J].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生态学报. 2006(09)
本文编号:366967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模拟试验
2.2 培养试验及指标计算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位破碎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2 耕作迁移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3 雨滴击溅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4 径流冲刷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3.5 团聚体有机碳对耕作与水蚀作用的响应差异
4 讨论
4.1 耕作侵蚀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4.2 水蚀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张瑞,徐宗学,王志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8(09)
[2]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及其组分累积-损耗格局对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响应[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1)
[3]东北黑土区典型坡面耕作侵蚀定量分析[J].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2)
[4]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J]. 卢嘉,郑粉莉,安娟,李桂芳. 生态学报. 2016(08)
[5]不同地表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J]. 安娟,卢嘉,郑粉莉,李桂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6)
[6]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蚀与风蚀速率的定量区分[J]. 王禹,杨明义,刘普灵. 核农学报. 2010(04)
[7]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冻融作用与冻融侵蚀发生的影响分析[J]. 范昊明,张瑞芳,周丽丽,武敏,刘艳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6)
[8]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J]. 阎百兴,杨育红,刘兴土,张树文,刘宝元,沈波,王玉玺,郑国相.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2)
[9]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J].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李文凤,杨学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6)
[10]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J].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生态学报. 2006(09)
本文编号:3669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6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