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保护性耕作对大豆田土壤养分及其根瘤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9 18:49
  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采用合理的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土壤营养。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典型丘陵区选取免耕(N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起垄覆膜(RPM)四种不同保护性耕作,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合传统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分析非根际、根际以及根瘤中根瘤菌群体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探索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如下:(1)大豆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存在良好的根际正效应,不同处理提高了富集率。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降低土壤pH值,尤其是SM和RPM处理。(2)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根瘤菌的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呈现出从根际到非根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的趋势,表现了大豆根系对固氮细菌的过滤作用。从土壤中检测到多种固氮菌属。其中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在根际大量富集,为该区域的优势属。不同的耕作处理对优势属的富集程度有一定影响,RPM处理中优势属的富集最为显著。冗余分析(...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1.3.2 根际微生态及其影响因素
        1.3.3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系
        1.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样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指标测定
        2.2.3 土壤水分相关指标的测定
        2.2.4 大豆生物量以及产量的测定
        2.2.5 高通量测序相关步骤
        2.2.6 根瘤菌的分离试验方法
        2.2.7 数据分析和作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性耕作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1 保护性耕作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以及pH值的影响
        3.1.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3 相关性分析
        3.1.4 小结
    3.2 保护性耕作对根际和非根际根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3.2.1 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3.2.2 根瘤菌群落组成对于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3.2.3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Venn图分析
        3.2.4 不同处理下土壤中根瘤菌群体结构的LEfSe分析
        3.2.5 根瘤菌目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3.2.6 小结
    3.3 根瘤菌的分离与鉴定
        3.3.1 根瘤菌16S rRNA全序列及系统分类分析
        3.3.2 根瘤菌持家基因(recA、atpD、glnⅡ)全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3.3.3 固氮基因(nifH)全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小结
    3.4 保护性耕作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3.4.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储水量变化的影响
        3.4.2 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4.3 不同耕作处理下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
        3.4.4 生物量与土壤因子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4.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保护性耕作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1.2 保护性耕作对根际和非根际根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3 根瘤菌的分离与鉴定
        4.1.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集水保水措施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地土壤储水量的影响[J]. 赵和琼,谷丽萍,郑科,裴艳辉,孔继君,郭永清,李光华,张明友.  西部林业科学. 2018(06)
[2]耕作模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J]. 邱野,王瑄.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2)
[3]不同生境黑果枸杞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J]. 李岩,何学敏,杨晓东,张雪妮,吕光辉.  生态学报. 2018(17)
[4]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田土壤氮组分生长季动态[J]. 毛海兰,付鑫,赵丹丹,李蓉蓉,王俊.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4)
[5]华北平原4种主要农作物非根际和根际土壤活性碳氮和酶活性特征[J]. 王温澎,邵云,李英臣,谷雪维,曹丽茹,位姗姗,上官鑫彦,朱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6]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的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 邹立思,马阳,侯娅,刘训红.  中药材. 2018(05)
[7]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超级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动态变化[J]. 吴朝晖,刘清术,孙继民,周建群,李鸿波,袁隆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2)
[8]氮肥用量对小麦开花后根际土壤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安婷婷,侯小畔,周亚男,刘卫玲,王群,李潮海,张学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7)
[9]坡耕地不同作物及有无树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研究[J]. 徐琳,王铭心,田忠赛,冯亮,程丹丹.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7(02)
[10]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J]. 李洁,李睿玉,杨红,马丹炜,全津莹,雷波.  山西农业科学. 2016(11)

博士论文
[1]中国两个生态区菜豆根瘤菌系统发育与群体结构研究[D]. 曹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与纤维素降解基因cbhI多样性的研究[D]. 陈坤.南京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73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73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4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