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权力与治理 ——H旗草原生态治理实践模式变迁
发布时间:2022-08-23 16:44
草原生态治理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将1982年以来的草原生态权力分为“制度型权力、“强制式权力”、“策略型权力”。制度型权力主要表现为草畜双承包制的实施,强制型权力主要表现为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策略型权力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生态奖补政策的推行。上述治理方式变迁反映出国家草原生态治理权力的日益集中,政策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意外后果,地方政府、基层社区和底层牧民这些草原生态治理的相关利益群体日益被边缘化,但是,他们作为能动的主体,仍然具体作用于草原生态治理过程,其间展现出来的一系列“生存性智慧”,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借鉴。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一)草原产权制度的嵌入性启示我们必须尊重非均衡草原生态的自然特征,契合现实的制度型治理应是现代草原生态治理的根本保障。目前,“个人本位”的草原产权制度面临诸多困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集体本位”的草原产权制度应是未来发展方向。 (二)围封转移战略的实质是一种运动式治理。转型期运动式治理是集权式治理逻辑的延续,体现了国家视角简单化、标准化与牧民生计持续性、草原生态复杂性之间的深刻冲突。地方政府和基层牧民之间...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理论综述
1.2.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分析框架
1.3.4 研究方法
1.4 区域概况
1.4.1 自然状况
1.4.2 资源利用现状
1.4.3 社会经济状况
1.4.4 生态环境现状
1.4.5 嘎查概况
第二章 草畜双承包:多主体博弈下的制度实践
2.1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的现实背景
2.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制度实施过程
2.2.1 牲畜作价户有户养
2.2.2 “草原公有,承包经营”
2.2.3 进一步落实“双权一制”
2.2.4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2.3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导致的“后果”与“困局”
2.3.1 加剧草原生态风险
2.3.2 强化牧民生计风险
2.3.3 基层社会的治理风险
2.4 实践导向的社区应对策略
2.4.1 发展集体社区力量
2.4.2 流动式经营的继续
2.4.3 牧户兼业化
2.5 强力推动的草场确权
2.5.1 草场确权的社会背景
2.5.2 草场确权的意外后果
2.6 本章小结:草原治理制度的嵌入性分析
第三章 “围封转移”:国家意志主导下的生态治理
3.1 国家入场的话语构建
3.1.1 “围封转移”话语的构建
3.1.2 “围封转移”政策措施的出台
3.2 围封转移策略的实施
3.2.1 生态治理权力进入
3.2.2 权力实施过程中的动员与博弈
3.2.3 种草还是种树
3.3 围封转移效果分析
3.3.1 奶牛移民区的兴衰
3.3.2 被迫远走他乡
3.3.3 城镇转移就业
3.3.4 相对成功的移民搬迁
3.4 返回家乡:多主体间利益博弈
3.4.1 遭遇非议的监管
3.4.2 对峙后的坚守
3.4.3 无奈的妥协
3.4.4 再起波澜
3.5 路在何方
3.5.1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3.5.2 牧民行动认知
3.6 本章小结:运动式草原生态治理的绩效反思
第四章 生态奖补:权力边界模糊与策略化治理
4.1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缘起
4.1.1 禁牧政策实施僵局
4.1.2 草原生态资本化运营
4.1.3 大规模工矿开发
4.2 草原生态奖补项目内容分析
4.2.1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
4.2.2 牧民培训与教育补贴
4.2.3 牲畜出栏补贴
4.3 生态奖补机制的政治社会影响
4.3.1 生态奖补机制的综合评价
4.3.2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
4.3.3 奖补机制影响下的基层社区
4.3.4 奖补机制渲染下的牧民心态
4.3.5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复杂博弈
4.4 水权之争:奖补背后的暴力掠夺
4.4.1 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表征
4.4.2 竞争性用水格局的形成
4.4.3 第三水源地工程的修建
4.5 本章小结:草原生态治理权力的策略性运用
第五章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权力维度的反思
5.1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的现实呈现
5.2 “内卷化”怪圈的权力类型学阐释
5.2.1 草原生态治理中的权力类型
5.2.2 三种权力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5.3 权力运行视域下的“内卷化”怪圈
5.3.1 非均衡的草原生态
5.3.2 简约化的权力主体
5.3.3 被忽视的“权力文化网络”
5.4 本章小结:如何走出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怪圈
第六章 草原生态治理转型的现实分析
6.1 治理转型视域下的国家生态权力
6.1.1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逻辑
6.1.2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动力
6.2 增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6.2.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现实分析
6.2.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动机分析
6.2.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策略措施
6.3 草原生态治理的社区基础
6.3.1 多重力量作用的草原社区
6.3.2 社区能动作用发挥的反思
6.4 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
6.4.1 重建牧民草原生态信仰
6.4.2 激发牧民内心文化自觉
6.5 本章小结:走向草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捕获的自然:重审水资源商品化[J]. 李华,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2]“草场承包”为何姗姗来迟[J]. 王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3]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 陈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4]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J]. 黄龙光,玉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现代国家构建视域下的草场生态治理方式变迁[J]. 路冠军,刘永功. 生态经济. 2013(02)
[6]环境保护语境下的草原生态治理——一项人类学的反思[J]. 张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乡村研究视阈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脉络检视与范式反思[J]. 韩鹏云.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8]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 陈学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1)
[9]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12(07)
[10]政府生态治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与政治锦标赛[J]. 金太军,沈承诚.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6)
博士论文
[1]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D]. 刘志国.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地方性知识与生态移民实践[D]. 高斐.西北民族大学 2013
[2]草原沙漠化问题的生态人类学考察[D]. 张雯.中央民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78127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理论综述
1.2.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分析框架
1.3.4 研究方法
1.4 区域概况
1.4.1 自然状况
1.4.2 资源利用现状
1.4.3 社会经济状况
1.4.4 生态环境现状
1.4.5 嘎查概况
第二章 草畜双承包:多主体博弈下的制度实践
2.1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的现实背景
2.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制度实施过程
2.2.1 牲畜作价户有户养
2.2.2 “草原公有,承包经营”
2.2.3 进一步落实“双权一制”
2.2.4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2.3 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导致的“后果”与“困局”
2.3.1 加剧草原生态风险
2.3.2 强化牧民生计风险
2.3.3 基层社会的治理风险
2.4 实践导向的社区应对策略
2.4.1 发展集体社区力量
2.4.2 流动式经营的继续
2.4.3 牧户兼业化
2.5 强力推动的草场确权
2.5.1 草场确权的社会背景
2.5.2 草场确权的意外后果
2.6 本章小结:草原治理制度的嵌入性分析
第三章 “围封转移”:国家意志主导下的生态治理
3.1 国家入场的话语构建
3.1.1 “围封转移”话语的构建
3.1.2 “围封转移”政策措施的出台
3.2 围封转移策略的实施
3.2.1 生态治理权力进入
3.2.2 权力实施过程中的动员与博弈
3.2.3 种草还是种树
3.3 围封转移效果分析
3.3.1 奶牛移民区的兴衰
3.3.2 被迫远走他乡
3.3.3 城镇转移就业
3.3.4 相对成功的移民搬迁
3.4 返回家乡:多主体间利益博弈
3.4.1 遭遇非议的监管
3.4.2 对峙后的坚守
3.4.3 无奈的妥协
3.4.4 再起波澜
3.5 路在何方
3.5.1 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
3.5.2 牧民行动认知
3.6 本章小结:运动式草原生态治理的绩效反思
第四章 生态奖补:权力边界模糊与策略化治理
4.1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缘起
4.1.1 禁牧政策实施僵局
4.1.2 草原生态资本化运营
4.1.3 大规模工矿开发
4.2 草原生态奖补项目内容分析
4.2.1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
4.2.2 牧民培训与教育补贴
4.2.3 牲畜出栏补贴
4.3 生态奖补机制的政治社会影响
4.3.1 生态奖补机制的综合评价
4.3.2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地方政府
4.3.3 奖补机制影响下的基层社区
4.3.4 奖补机制渲染下的牧民心态
4.3.5 奖补机制背景下的复杂博弈
4.4 水权之争:奖补背后的暴力掠夺
4.4.1 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表征
4.4.2 竞争性用水格局的形成
4.4.3 第三水源地工程的修建
4.5 本章小结:草原生态治理权力的策略性运用
第五章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权力维度的反思
5.1 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的现实呈现
5.2 “内卷化”怪圈的权力类型学阐释
5.2.1 草原生态治理中的权力类型
5.2.2 三种权力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5.3 权力运行视域下的“内卷化”怪圈
5.3.1 非均衡的草原生态
5.3.2 简约化的权力主体
5.3.3 被忽视的“权力文化网络”
5.4 本章小结:如何走出草原生态治理“内卷化”怪圈
第六章 草原生态治理转型的现实分析
6.1 治理转型视域下的国家生态权力
6.1.1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逻辑
6.1.2 草原生态权力转型的动力
6.2 增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
6.2.1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现实分析
6.2.2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动机分析
6.2.3 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行为创新的策略措施
6.3 草原生态治理的社区基础
6.3.1 多重力量作用的草原社区
6.3.2 社区能动作用发挥的反思
6.4 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
6.4.1 重建牧民草原生态信仰
6.4.2 激发牧民内心文化自觉
6.5 本章小结:走向草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捕获的自然:重审水资源商品化[J]. 李华,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2]“草场承包”为何姗姗来迟[J]. 王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3]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 陈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4]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J]. 黄龙光,玉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现代国家构建视域下的草场生态治理方式变迁[J]. 路冠军,刘永功. 生态经济. 2013(02)
[6]环境保护语境下的草原生态治理——一项人类学的反思[J]. 张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7]乡村研究视阈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脉络检视与范式反思[J]. 韩鹏云.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8]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 陈学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1)
[9]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J]. 陈祥军. 开放时代. 2012(07)
[10]政府生态治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与政治锦标赛[J]. 金太军,沈承诚. 南京社会科学. 2012(06)
博士论文
[1]政府权力与产权制度变迁[D]. 刘志国.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地方性知识与生态移民实践[D]. 高斐.西北民族大学 2013
[2]草原沙漠化问题的生态人类学考察[D]. 张雯.中央民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78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7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