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2-10-31 21:38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不同形态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揭示可为该地区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海拔由高到低对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进行采集,并且通过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获得不同土壤类型中>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四级水稳性团聚体,进一步分析了土壤及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钙键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合有机碳(Fe(Al)-SOC)。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壤均以>2mm团聚体为最多,达到总水稳性团聚体的45.13%。然而,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中分别以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为最多,分别达到33.79%和39.95%。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降低,且不同土壤类型中,>2mm和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对应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2mm=0.986和r2~0.25mm=0.966(P<0.0...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布
1.1.2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固定关系的研究
1.1.3 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研究
1.1.4 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研究
1.1.5 土壤团聚体中钙键合有机碳和铁铝键合有机碳的研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供试土壤样本的采集
2.3 项目分析与方法
2.3.1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提取与制备
2.3.2 土壤和各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离提取
2.3.3 土壤和各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分离提取
2.3.4 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2.3.5 全N、全P、全K的测定
2.3.6 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3.1.1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3.1.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
3.1.3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
3.1.4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3.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含量
3.2.1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氮含量
3.2.2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3.2.3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的碳氮比
3.2.4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磷含量
3.2.5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磷含量的相关关系
3.2.6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钾含量
3.2.7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钾含量的相关关系
3.3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布
3.3.1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的含量
3.3.2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的分配比例
3.3.3 水稳性团聚体中MOC的含量
3.3.4 水稳性团聚体中MOC的分配比例
3.3.5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与MOC含量的关系
3.4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分布
3.4.1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Ca-SOC含量
3.4.2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Ca-SOC分配比例
3.4.3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含量
3.4.4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分配比例
3.4.5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3.4.6 水稳性团聚体中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3.4.7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有机碳的分布
4.1.2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和各级团聚体N、P、K的分布
4.1.3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POC和MOC的分布
4.1.4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Ca-SOC和Fe(Al)-SOC的分布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雄飞,刘奋武,樊文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4)
[2]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 安婉丽,谢海云,王维奇,曾从盛. 生态学杂志. 2017(01)
[3]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4]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J]. 区晓琳,陈志彪,姜超,陈志强,任天婧,陈海滨.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5]华北平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于土壤碳库的影响[J]. 石小霞,赵诣,张琳,吴文良,孟凡乔. 环境科学. 2017(01)
[6]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徐文静,丛耀辉,张玉玲,段鹏鹏,范庆锋,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7]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J]. 樊红柱,秦鱼生,陈庆瑞,陈琨,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8]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与氮素矿化关系研究[J].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伍宇春,陈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净. 环境科学. 2015(09)
[9]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段青倩,樊文华,吴艳军,武智晖,刘霞霞,王坤.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4)
[10]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特征与容量分析[J]. 蔡岸冬,徐香茹,张旭博,徐明岗,张文菊.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硕士论文
[1]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D]. 徐文静.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茜.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99763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布
1.1.2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固定关系的研究
1.1.3 土壤团聚体中养分的研究
1.1.4 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研究
1.1.5 土壤团聚体中钙键合有机碳和铁铝键合有机碳的研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供试土壤样本的采集
2.3 项目分析与方法
2.3.1 土壤团聚体的分离提取与制备
2.3.2 土壤和各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离提取
2.3.3 土壤和各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分离提取
2.3.4 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2.3.5 全N、全P、全K的测定
2.3.6 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
3.1.1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3.1.2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
3.1.3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
3.1.4 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3.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含量
3.2.1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氮含量
3.2.2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3.2.3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的碳氮比
3.2.4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磷含量
3.2.5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磷含量的相关关系
3.2.6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全钾含量
3.2.7 土壤与各级团聚体全钾含量的相关关系
3.3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和MOC的分布
3.3.1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的含量
3.3.2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的分配比例
3.3.3 水稳性团聚体中MOC的含量
3.3.4 水稳性团聚体中MOC的分配比例
3.3.5 水稳性团聚体中POC与MOC含量的关系
3.4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的分布
3.4.1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Ca-SOC含量
3.4.2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Ca-SOC分配比例
3.4.3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含量
3.4.4 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分配比例
3.4.5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3.4.6 水稳性团聚体中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3.4.7 水稳性团聚体中Ca-SOC和Fe(Al)-SOC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有机碳的分布
4.1.2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和各级团聚体N、P、K的分布
4.1.3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POC和MOC的分布
4.1.4 五台山垂直带土壤Ca-SOC和Fe(Al)-SOC的分布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雄飞,刘奋武,樊文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4)
[2]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 安婉丽,谢海云,王维奇,曾从盛. 生态学杂志. 2017(01)
[3]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4]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J]. 区晓琳,陈志彪,姜超,陈志强,任天婧,陈海滨.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5]华北平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于土壤碳库的影响[J]. 石小霞,赵诣,张琳,吴文良,孟凡乔. 环境科学. 2017(01)
[6]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徐文静,丛耀辉,张玉玲,段鹏鹏,范庆锋,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7]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J]. 樊红柱,秦鱼生,陈庆瑞,陈琨,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8]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氮分布及与氮素矿化关系研究[J].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伍宇春,陈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净. 环境科学. 2015(09)
[9]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段青倩,樊文华,吴艳军,武智晖,刘霞霞,王坤.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4)
[10]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特征与容量分析[J]. 蔡岸冬,徐香茹,张旭博,徐明岗,张文菊.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硕士论文
[1]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D]. 徐文静.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茜.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99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9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