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可溶性有机质的时间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2-11-03 22:53
  探索林褥层可溶性有机质在火后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特征,能够更全面地认知林褥层在火顶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认知火干扰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持久影响的机制。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和苔藓层)为对象,使用水浸提法提取其可溶性有机质(DOM),测定其在未过火和火后各时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可溶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参数和荧光光谱参数等指标,分析比较林褥层在各时期相同指标间的差异。火干扰导致未分解层DOC含量、半分解层和苔藓层的紫外-可见吸光度、HIXb、苔藓层a(355)在恢复初期和恢复中期持续下降,在恢复后期回升。未分解层a(355)、紫外-可见吸光度、SUVA254、HIXb、半分解层DOC含量在恢复初期下降,在恢复中期和后期持续回升。苔藓层DOC含量在恢复中期下降,在恢复后期回升。半分解层SUVA254在恢复初期显著升高,在恢复中期回落。未分解层SUVA280在恢复初期和中期持续升高,在恢复后期回落,半分解层...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 林褥层DOM指标测定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火烧迹地林褥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
    2.2 火烧迹地林褥层可溶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
    2.3 火烧迹地林褥层可溶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2.4 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恢复过程与模式
    2.5 恢复时长与林褥层主成分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火烧迹地林褥层DOC含量特征
    3.2 火烧迹地林褥层DOM光谱特征
    3.3 火烧迹地林褥层恢复过程与模式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火干扰对广东省2种典型针叶林森林生物碳密度的影响[J]. 胡海清,罗斯生,罗碧珍,魏书精,李小川,王振师,吴泽鹏,周宇飞,刘菲.  林业科学研究. 2020(01)
[2]林火干扰对广东省桉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J]. 胡海清,罗斯生,罗碧珍,魏书精,王振师.  生态学杂志. 2020(04)
[3]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特征[J]. 刘璐,赵常明,徐文婷,申国珍,谢宗强.  生态学报. 2019(20)
[4]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与DOC释放研究[J]. 潘思涵,程宇琪,杜浩,杨宇娜,王雨晴,张成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5)
[5]林火干扰后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磷的变化特征[J]. 孔健健,张亨宇,于龙,张洪波,辛世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6]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凋落物分解动态变化研究[J]. 李飞,胡同欣,赵彬清,杨卓,孙龙.  森林工程. 2018(05)
[7]红壤侵蚀区芒萁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影响[J]. 张浩,吕茂奎,谢锦升.  植物生态学报. 2017(08)
[8]放牧生态系统枯落物及其作用[J]. 马周文,王迎新,王宏,阿不满,张贞明,侯扶江.  草业学报. 2017(07)
[9]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两种天然次生林植物叶片-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王宝荣,曾全超,安韶山,张海鑫,白雪娟.  生态学报. 2017(16)
[10]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 万菁娟,郭剑芬,刘小飞,纪淑蓉,任卫岭,吴君君,杨玉盛.  生态学报. 2015(24)

硕士论文
[1]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土壤性质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张亨宇.沈阳师范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700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00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