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轻组碳氮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2-12-03 22:40
土壤轻组(LF)能够反映因人为活动或环境变化引起的土壤微弱改变。为探究青藏高原土壤LF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藏高原中东部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土LF、重组(HF)及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C/N),讨论了LF碳氮含量及C/N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LF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很小(2.11%),不同植被类型表土LF含量排序为:林地>高寒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表土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平均含量分别为27.23%和2.39%,以林地最高(31.73%,2.64%),荒漠LFOC和高寒草甸HFOC含量最低,分别为24.63%和2.30%。轻组总氮(LFTN)、重组总氮(HFTN)平均含量分别为1.22%和0.12%,以高寒草甸最高(1.28%,0.12%),林地最低(1.14%,0.10%)。轻重组C/N均值分别为27.67和11.59,以林地最高(36.95,15.15),高寒草甸轻组C/N和高山草原重组C/N最低,分别为25.45和10.03,表明林地腐殖化程度较高,有效氮含量较低,而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与之相反。青藏高原中东部表土LF含量及分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2.1 样品采集
1.2.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轻重组含量变化
2.2 LF碳氮含量及C/N分布
2.3 HF碳氮含量及C/N分布
2.4 LF碳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DNDC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研究[J]. 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 草业学报. 2019(12)
[2]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徐丽娇,胡泽勇,赵亚楠,洪潇宇. 高原气象. 2019(05)
[3]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基于密度分组法[J]. 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鲁剑巍. 土壤通报. 2019(01)
[4]培肥措施对复垦土壤轻重组有机碳氮的影响[J]. 焦欢,李廷亮,高继伟,李彦,何冰,李顺.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5]青藏高原表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张亚亚,郭颖,刘海红,刘胤序,刘小龙,李军.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5)
[6]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郭颖,李军,张亚亚,牛颖权,周雯雯,王艺涵.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6)
[7]青海高寒区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养分状况及化学计量特征[J]. 左巍,贺康宁,田赟,王玮璐. 生态学杂志. 2016(09)
[8]青藏高原土壤可溶性氮组成特征[J]. 王洁,杨曦,朱兆洲,李鹤,牛颖权,刘小龙,张伟,李军. 生态学杂志. 2015(06)
[9]西藏色季拉山两种典型天然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J]. 周晨霓,任德智,马和平,郭其强.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2)
[10]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J].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余成群,胡兴祥,沈振西,大次卓嘎,张宪洲. 生态学报. 2014(22)
硕士论文
[1]青藏高原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 张亚亚.天津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07119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2.1 样品采集
1.2.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轻重组含量变化
2.2 LF碳氮含量及C/N分布
2.3 HF碳氮含量及C/N分布
2.4 LF碳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DNDC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研究[J]. 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 草业学报. 2019(12)
[2]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徐丽娇,胡泽勇,赵亚楠,洪潇宇. 高原气象. 2019(05)
[3]保护性耕作对水-旱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基于密度分组法[J]. 黄雅楠,黄丽,薛斌,成莉娟,李小坤,鲁剑巍. 土壤通报. 2019(01)
[4]培肥措施对复垦土壤轻重组有机碳氮的影响[J]. 焦欢,李廷亮,高继伟,李彦,何冰,李顺.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5]青藏高原表土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张亚亚,郭颖,刘海红,刘胤序,刘小龙,李军.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5)
[6]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郭颖,李军,张亚亚,牛颖权,周雯雯,王艺涵.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6)
[7]青海高寒区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养分状况及化学计量特征[J]. 左巍,贺康宁,田赟,王玮璐. 生态学杂志. 2016(09)
[8]青藏高原土壤可溶性氮组成特征[J]. 王洁,杨曦,朱兆洲,李鹤,牛颖权,刘小龙,张伟,李军. 生态学杂志. 2015(06)
[9]西藏色季拉山两种典型天然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J]. 周晨霓,任德智,马和平,郭其强.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2)
[10]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J].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余成群,胡兴祥,沈振西,大次卓嘎,张宪洲. 生态学报. 2014(22)
硕士论文
[1]青藏高原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 张亚亚.天津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07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0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