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豆禾牧草混播对土壤质地及肥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05 07:32
以豆科牧草(红豆草)和禾本科牧草(黑麦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为材料,研究了2 a生不同豆禾牧草的混播种植方式对当地土壤物理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混播比例中,大多数豆禾组合以红豆草与无芒雀麦豆禾比为4∶6和3∶7作用效果较好,其中4∶6的混播方式最好,与豆科单播相比较,其土壤容重减少了7.25%,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了8.14%和13.56%,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3.1%、20.1%、77.2%和13.5%;与禾草单播相比较,其土壤容重减少了9.86%,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了10.81%和13.45%,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5.5%、16.1%、66.5%和19.1%。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因此,不同豆禾牧草混播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土壤养分供应,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容重
1.3.2 土壤孔隙度
1.3.3 土壤团聚体
1.3.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3.5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3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4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
2.4.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2.4.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4.3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J]. 郑伟,朱进忠,加娜尔古丽. 草业学报. 2012(06)
[2]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 潘多锋,申忠宝,王建丽,高超,李道明,张瑞博,邸桂俐,钟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0)
[3]豆科与禾本科绿肥饲草作物混播增肥及改土效果研究[J]. 包兴国,杨文玉,曹卫东,王婷,刘兴春. 中国草地学报. 2012(01)
[4]喀斯特地区长期草地利用制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J]. 李莉,王元素,洪绂曾,孔玲. 生态环境学报. 2011(Z2)
[5]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浅剖面土壤C、N分布及储量的影响[J].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张庆国,宋桂云,苏雅乐. 草业学报. 2010(06)
[6]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J]. 郑伟,朱进忠,库尔班,张强强,加娜尔古丽,李海. 草地学报. 2010(04)
[7]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J]. 王平,周道玮,张宝田. 生态学报. 2009(05)
[8]苜蓿、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影响[J]. 张永亮,范富,高凯,冯静,苏娜. 草地学报. 2009(01)
[9]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比较[J]. 韩德梁,何胜江,陈超,杨光梅,韩烈保. 生态环境. 2008(05)
[10]7种混播组合对公路边坡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的比较[J]. 马海霞,王柳英.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70996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容重
1.3.2 土壤孔隙度
1.3.3 土壤团聚体
1.3.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3.5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3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4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
2.4.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2.4.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4.3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豆禾牧草混播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J]. 郑伟,朱进忠,加娜尔古丽. 草业学报. 2012(06)
[2]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 潘多锋,申忠宝,王建丽,高超,李道明,张瑞博,邸桂俐,钟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10)
[3]豆科与禾本科绿肥饲草作物混播增肥及改土效果研究[J]. 包兴国,杨文玉,曹卫东,王婷,刘兴春. 中国草地学报. 2012(01)
[4]喀斯特地区长期草地利用制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J]. 李莉,王元素,洪绂曾,孔玲. 生态环境学报. 2011(Z2)
[5]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浅剖面土壤C、N分布及储量的影响[J].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张庆国,宋桂云,苏雅乐. 草业学报. 2010(06)
[6]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J]. 郑伟,朱进忠,库尔班,张强强,加娜尔古丽,李海. 草地学报. 2010(04)
[7]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J]. 王平,周道玮,张宝田. 生态学报. 2009(05)
[8]苜蓿、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影响[J]. 张永亮,范富,高凯,冯静,苏娜. 草地学报. 2009(01)
[9]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比较[J]. 韩德梁,何胜江,陈超,杨光梅,韩烈保. 生态环境. 2008(05)
[10]7种混播组合对公路边坡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的比较[J]. 马海霞,王柳英.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709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0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