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20:14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且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区耕地的65%左右。随着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对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也越来越迫切,但是对中低产田的研究以及其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在县域层次和省域层次上,利用粮食单产法和障碍因素法研究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空间分布特征;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1990-2010年东北三省分县农业资料,基于粮食平均单产法计算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中、低产田区面积比例,结合ArcGIS绘制不同时期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图,同时分析东北三省中、低产田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态势;选择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瘠薄褐土型中低产田进行案例分析,构建瘠薄褐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平均产量法、障碍因素法和地力等级法计算东北中低产田面积分别1204.97、1613.45、2208.62万公顷,分别占各自统计总量的65.19%、65%、99.5%。其中平均产量法是一个相对概念,障碍因素法是一个绝对概念。 2.在省域层次上,将东北中低产田按障碍因素类型划分为渍涝型、瘠薄型、侵蚀型、盐碱...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附表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低产田比例较高
1.1.2 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田改造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中低产田改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1.2.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1.2.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
1.2.4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需要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中低产田
2.1.2 中低产田区
2.1.3 中低产田改造
2.2 中低产田划分方法研究
2.2.1 平均产量法
2.2.2 障碍因素法
2.2.3 地力等级法
2.2.4 三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2.3 中低产田治理模式研究
2.3.1 渍涝地综合治理模式
2.3.2 侵蚀地综合治理模式
2.3.3 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2.3.4 风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2.3.5 白浆土综合治理模式
第三章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障碍因素分析
3.1 基于平均单产法中低产田的划分及分布
3.1.1 中产田区分布区域
3.1.2 低产田区分布区域
3.2 基于障碍因素法中低产田划分及分布
3.2.1 东北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特点
3.2.2 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空间分布
3.3 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3.3.1 渍涝型
3.3.2 瘠薄型
3.3.3 侵蚀型
3.3.4 盐碱型
3.3.5 风沙型
第四章 基于县域尺度的东北中低产田区域变化分析
4.1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分布特征
4.1.1 东北中低产田区时间分布特征
4.1.2 东北中低产田区空间变化特征
4.2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因素简析
4.2.1 气候因素
4.2.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4.2.3 农业技术进步因素
4.2.4 种植结构的调整
4.2.5 资金投入与政策因素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为例
5.1 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气候
5.1.3 土地资源
5.1.4 农业状况
5.2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5.2.1 耕层变薄,犁底层增厚
5.2.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贫瘠
5.2.3 土壤板结严重,硬度增加
5.2.4 保水力差,干旱易发生
5.3 阜蒙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
5.3.1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
5.3.2 综合治理模式技术要点
5.4 综合治理模式配套政策分析
5.4.1 加大中低产田治理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治理补助标准
5.4.2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的力度
5.4.3 加大宣传力度
5.4.4 强化组织协调能力
5.5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效果分析
5.5.1 水肥利用效率提升
5.5.2 增产增效明显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不同方法划分中低产田数量比较
6.1.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空间分布分析
6.1.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变化分析
6.1.4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的因素
6.1.5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深层还田对玉米根系及产量的影响[J]. 黄毅,毕素艳,邹洪涛,窦森. 玉米科学. 2013(05)
[2]双鸭山市郊区白浆土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J]. 石玉,韩莉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
[3]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途径研究[J]. 杨邦杰,王洪波,郧文聚,赵玉领. 中国发展. 2013(02)
[4]基于基尼系数的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分析[J]. 马建辉,吴克宁,雒振军,刘巧芹.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01)
[5]辽西旱作农业区深耕保水保肥耕作法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张淑丽,黄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8)
[6]盐碱土改良措施综述[J]. 王丽贤,张小云,吴淼.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7)
[7]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高产栽培技术[J]. 金平.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1)
[8]东北黑土区土壤风力侵蚀及发展趋势分析[J]. 刘铁军,珊丹,郭建英,高天明,赵显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9]阜新县玉米抗旱节水技术体系构建项目总结[J]. 张淑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4)
[10]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研究[J]. 王亮,马林.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 林鹏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D]. 张燕.西南财经大学 2010
[2]东北松嫩平原地区碳酸盐渍土特性研究[D]. 张宁霞.长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19426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附表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低产田比例较高
1.1.2 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田改造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中低产田改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1.2.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1.2.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
1.2.4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良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需要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中低产田
2.1.2 中低产田区
2.1.3 中低产田改造
2.2 中低产田划分方法研究
2.2.1 平均产量法
2.2.2 障碍因素法
2.2.3 地力等级法
2.2.4 三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2.3 中低产田治理模式研究
2.3.1 渍涝地综合治理模式
2.3.2 侵蚀地综合治理模式
2.3.3 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
2.3.4 风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2.3.5 白浆土综合治理模式
第三章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障碍因素分析
3.1 基于平均单产法中低产田的划分及分布
3.1.1 中产田区分布区域
3.1.2 低产田区分布区域
3.2 基于障碍因素法中低产田划分及分布
3.2.1 东北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特点
3.2.2 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空间分布
3.3 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3.3.1 渍涝型
3.3.2 瘠薄型
3.3.3 侵蚀型
3.3.4 盐碱型
3.3.5 风沙型
第四章 基于县域尺度的东北中低产田区域变化分析
4.1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分布特征
4.1.1 东北中低产田区时间分布特征
4.1.2 东北中低产田区空间变化特征
4.2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因素简析
4.2.1 气候因素
4.2.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因素
4.2.3 农业技术进步因素
4.2.4 种植结构的调整
4.2.5 资金投入与政策因素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为例
5.1 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气候
5.1.3 土地资源
5.1.4 农业状况
5.2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障碍因素分析
5.2.1 耕层变薄,犁底层增厚
5.2.2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贫瘠
5.2.3 土壤板结严重,硬度增加
5.2.4 保水力差,干旱易发生
5.3 阜蒙县瘠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
5.3.1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
5.3.2 综合治理模式技术要点
5.4 综合治理模式配套政策分析
5.4.1 加大中低产田治理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治理补助标准
5.4.2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的力度
5.4.3 加大宣传力度
5.4.4 强化组织协调能力
5.5 “深耕-秸秆集中深还田-覆膜”综合治理模式效果分析
5.5.1 水肥利用效率提升
5.5.2 增产增效明显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不同方法划分中低产田数量比较
6.1.2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空间分布分析
6.1.3 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时空变化分析
6.1.4 影响东北地区中低产田区变化的因素
6.1.5 瘠薄褐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模式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深层还田对玉米根系及产量的影响[J]. 黄毅,毕素艳,邹洪涛,窦森. 玉米科学. 2013(05)
[2]双鸭山市郊区白浆土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J]. 石玉,韩莉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
[3]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途径研究[J]. 杨邦杰,王洪波,郧文聚,赵玉领. 中国发展. 2013(02)
[4]基于基尼系数的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分析[J]. 马建辉,吴克宁,雒振军,刘巧芹.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01)
[5]辽西旱作农业区深耕保水保肥耕作法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张淑丽,黄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8)
[6]盐碱土改良措施综述[J]. 王丽贤,张小云,吴淼.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7)
[7]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高产栽培技术[J]. 金平.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1)
[8]东北黑土区土壤风力侵蚀及发展趋势分析[J]. 刘铁军,珊丹,郭建英,高天明,赵显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9]阜新县玉米抗旱节水技术体系构建项目总结[J]. 张淑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4)
[10]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研究[J]. 王亮,马林.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 林鹏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D]. 张燕.西南财经大学 2010
[2]东北松嫩平原地区碳酸盐渍土特性研究[D]. 张宁霞.长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19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1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