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白山西坡高山亚高山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3-02-16 14:00
  火山爆发形成了长白山这种山地生态系统,它是研究生态系统重建和演替过程的自然实验室。近20年来,长白山西坡出现了以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为代表的亚高山森林垂直带草本植物上侵高山苔原带的现象,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高山草甸带植被群落类型,前人研究发现大气氮沉降可能对小叶章上侵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之前的研究目标很多都是地上面的植被部分,相比之下对地下面的微生境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磷质脂肪酸法测定微生物PLFA,采用微孔板法测定酶活性,以长白山西坡高山亚高山垂直植被群落中的亚高山针叶林(CF)、亚高山岳桦林(EB)、高山草甸(AM)、高山苔原(AT)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微生物PLFA和土壤酶活性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在高山苔原植被群落设置样方进行模拟施氮实验,探究长白山西坡苔原原生优势灌木牛皮杜鹃群落、草本小叶章上侵牛皮杜鹃不同程度群落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并从地下的土壤微生物的角度分析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的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西坡各垂直植被类型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PLFA及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海...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山地垂直带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研究
        1.2.2 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1.2.3 大气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1.2.4 山地植物入侵研究
    1.3 研究目的
        1.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研究
        1.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价值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2.1 垂直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研究
        2.2.2 苔原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对模拟施氮的响应研究
    2.3 指标测定
        2.3.1 微生物PLFA的测定
        2.3.2 酶活性测定
        2.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水解酶活性计算
        2.4.2 氧化酶活性计算
        2.4.3 数据结果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垂直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分析
        3.1.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分析
        3.1.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1.4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1.5 土壤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1.6 讨论
        3.1.7 小结
    3.2 苔原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对施加不同量氮的响应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分析
        3.2.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3.2.5 讨论
        3.2.6 小结
    3.3 苔原带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施加不同形态氮的响应分析
        3.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分析
        3.3.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3.4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3.3.5 讨论
        3.3.6 小结
    3.4 小叶章不同上侵程度样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对模拟施氮的响应分析
        3.4.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分析
        3.4.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4.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3.4.5 讨论
        3.4.6 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744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44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