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商丘引黄灌区水盐动态与地下水观测网络优化

发布时间:2023-03-04 13:04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刚性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地下水超采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河南省位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达到247.51km2,引黄缓解了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改变了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和下垫面条件。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泥沙堆积,河道高程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洼地58m。受黄河测渗补给、降水、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背河洼地类型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地下水埋深较浅,存在涝湆和潜在次生盐碱化的威胁。 本文通过分析商丘引黄灌区自1994年开始引黄灌溉后地下水动态演化规律,分析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确定该地区地下动态影响关键因子;根据现有地下水位观测井网,分析地下水位空间变异性,优化商丘地下水观测网络,提高地下水位观测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地下水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商丘地下水位在不同水平年地下水位变化存在差异,整体趋势是地下水位在26月份地下水位下降,69月份地下水位回升至年内最高,之后911月份地下水...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黄补源环境效应研究
        1.2.2 地下水动态与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
        1.2.3 地下水观测网络优化研究
        1.2.4 地统计学空间变异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文地质
    2.2 研究区引黄灌溉工程
        2.2.1 老三义寨引黄工程
        2.2.2 新三义寨引黄工程
    2.3 商丘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问题
        2.3.1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2.3.2 土壤次生盐渍化
        2.3.3 地下水超采严重
        2.3.4 水污染严重
    2.4 野外取样与数据资料的获取及处理
        2.4.1 野外取样
        2.4.2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2.4.3 实验方法
        2.4.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商丘地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3.1 商丘年内地下水动态特征
        3.1.1 丰水年不同地形区地下水动态
        3.1.2 平水年不同地形区地下水动态
        3.1.3 枯水年不同地形区地下水动态
    3.2 年际地下水动态
    3.3 地下水位时空分布
        3.3.1 地下水位空间变异性
        3.3.2 不同水平年地下水位空间分布
        3.3.3 不同引黄年限地下水位空间分布
        3.3.4 引黄近 20 年地下水位变幅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3.4.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步骤
        3.4.2 地下水位灰色关联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丘地区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水质分析
    4.1 土壤水分动态与土壤盐分运移
        4.1.1 土壤含盐量垂直变化
        4.1.2 土壤盐分含量季节变化特征
        4.1.3 土壤含盐量空间分布
    4.2 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
        4.2.1 区域地下水离子含量
        4.2.2 地下水离子组成
        4.2.3 地下水离子季节变化特征
        4.2.4 地下水离子总量与不同深度土层电导关联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丘地下水位观测网络优化
    5.1 研究方法与原理
        5.1.1 半方差函数分析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
        5.1.2 Kriging 法优化地下水观测网络原理
    5.2 研究区地下水观测井数目优化
    5.3 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分析
        5.3.1 正态分布检验
        5.3.2 样本数据的趋势分析
        5.3.3 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4 不同模型估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54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54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d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