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植物根际土壤存在大量微生物。植物通过其根系产生分泌物,向其周围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物质能量和营养,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改变其生物活性。随着菌种分离、产物检测和结构鉴定新技术的发展,研究根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已成为寻找新抗生素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途径。金钗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含有生物碱、倍半萜和联苄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白内障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是对金钗石斛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分离,筛选具抑菌活性的菌株,分析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及具抑菌活性细菌、放线菌的多样性,并对一株具广谱抑菌活性的放线菌G29的发酵条件及其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从金钗石斛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604株细菌和164株放线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共分为3个类群,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包括16个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包括Bacillus、Lysinibacillus、Paenibacillus、Psychrobacillus等4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包括Burkholderia、Comamonas、Serratia、Rahnella、Pseudomonas、Acinetobacter、Aeromonas、Leclercia等8个属;拟杆菌门包括Chryseobacterium、Elizabethkingia、Sphingobacterium、Chitinophaga等4个属。Bacillus为优势菌群。金钗石斛根际土壤中分离的菌株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包括2个属,即Streptomyces和Cellulosimicrobium。其中,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2.通过双层平板打孔法筛选,分别获得具有抑菌活性的34株细菌和19株放线菌,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为Bacillus、Pseudomonas、Aeromonas、Psychrobacillus、Leclercia。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为Streptomyces。3.放线菌G29为一株具广谱抑菌活性菌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菜软腐病菌、白色念珠菌、瓜果腐霉、马铃薯晚疫病菌都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Streptomyces costaricanus。通过发酵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单因子试验、Plackett Burman试验设计、最陡爬坡法、响应面法等对G29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可溶性淀粉4.00 g/L、麦芽浸粉11.27 g/L、酵母浸粉5.83 g/L、CaCO3 3.09 g/L、蒸馏水1000 mL;接种量为5%,初始值6.5,发酵时间为120 h,培养温度28°C,摇瓶转速160 r/min,装液量100 mL/300 mL。4.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根际土壤放线菌G29发酵产物的活性成分,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组分抑菌活性显著,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及HPLC对乙酸乙酯萃取组分活性物质进行活性跟踪分离纯化,初步得到3个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G-1纯度达99.17%,HPLC-GC初步确定化合物G-1分子量为997。
【关键词】:根际土壤 链霉菌 抑菌活性 多样性 发酵条件 分离纯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7.239;S154.3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文献综述9-17
- 1.1 根际土壤微生物9
- 1.1.1 根际及根际土壤微生物9
- 1.1.2 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9
- 1.2 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多样性9-10
- 1.2.1 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9-10
- 1.2.2 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10
-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10-13
- 1.3.1 传统纯培养方法11
- 1.3.2 Biolog法11-12
- 1.3.3 磷脂脂肪酸法12
-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12-13
- 1.4 生防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13-14
- 1.4.1 生防细菌13
- 1.4.2 生防放线菌13-14
- 1.5 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14-15
- 1.5.1 土壤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14
- 1.5.2 土壤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14-15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7 研究技术路线16-17
- 第2章 金钗石斛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及放线菌多样性17-27
- 2.1 材料17-18
- 2.1.1 样品采集17
- 2.1.2 培养基17-18
- 2.1.3 试剂18
- 2.1.4 仪器18
- 2.2 方法18-19
- 2.2.1 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18
- 2.2.2 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分子鉴定18-19
- 2.3 结果与分析19-24
- 2.3.1 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19-20
- 2.3.2 金钗石斛根际可培养细菌的鉴定20-23
- 2.3.3 金钗石斛根际可培养放线菌的鉴定23-24
- 2.4 讨论24-25
- 2.5 小结25-27
- 第3章 根际土壤细菌及放线菌抑菌活性的筛选27-36
- 3.1 材料27-28
- 3.1.1 测试菌株27
- 3.1.2 指示菌27
- 3.1.3 培养基27-28
- 3.1.4 试剂28
- 3.1.5 仪器28
- 3.2 方法28-29
- 3.2.1 发酵上清液的制备28
- 3.2.2 指示菌的活化培养28-29
- 3.2.3 具抑菌活性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筛选29
- 3.3 结果与分析29-34
- 3.3.1 具抑菌活性根际土壤细菌的筛选29-31
- 3.3.2 具抑菌活性根际土壤放线菌的筛选31-33
- 3.3.3 具抑菌活性细菌和放线菌的初步鉴定33-34
- 3.4 讨论34-35
- 3.5 小结35-36
- 第4章 根际土壤放线菌G29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36-54
- 4.1 材料36-37
- 4.1.1 菌株36
- 4.1.2 培养基36
- 4.1.3 试剂36-37
- 4.1.4 仪器37
- 4.2 方法37-39
- 4.2.1 根际土壤放线菌的鉴定37
- 4.2.2 抑菌活性的测定37
- 4.2.3 发酵条件的优化37-39
- 4.2.4 优化条件的验证39
- 4.3 结果与分析39-51
- 4.3.1 根际土壤放线菌G29的鉴定39-41
- 4.3.2 土壤放线菌G29发酵液的抑菌活性41
- 4.3.3 发酵条件的优化41-47
- 4.3.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47-48
- 4.3.5 最陡爬坡试验48
- 4.3.6 Box-Behnken试验设计48-51
- 4.4 讨论51-53
- 4.5 小结53-54
- 4.5.1 放线菌G29的鉴定53
- 4.5.2 放线菌G29发酵条件优化53-54
- 第5章 根际土壤放线菌G29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54-61
- 5.1 材料54-55
- 5.1.1 菌株54
- 5.1.2 培养基54
- 5.1.3 试剂54
- 5.1.4 仪器54-55
- 5.2 方法55-56
- 5.2.1 土壤放线菌G29发酵上清液的制备55
- 5.2.2 抑菌活性的测定55
- 5.2.3 土壤放线菌G29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55-56
- 5.3 结果与分析56-59
- 5.3.1 根际土壤放线菌G29发酵产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极性分析56-57
- 5.3.2 薄层层析展开剂的选择57
- 5.3.3 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57-59
- 5.3.4 抑菌活性物质G-1 的纯化及分子量测定59
- 5.4 讨论59-60
- 5.5 小结60-61
- 5.5.1 放线菌G29发酵产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极性分析60
- 5.5.2 放线菌G29发酵产物抑菌活性物质初步分离纯化60-61
- 参考文献61-71
- 致谢71-72
- 附录72-74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有猹,黄艺,陶澍;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2 张学利,杨树军,刘亚萍,刘淑玲;章古台固沙林主要树种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中国沙漠;2004年01期
3 马斌,周志宇,张彩萍,李雪瑞;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4 侯杰;叶功富;张立华;;林木根际土壤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06年01期
5 曹文生;张百习;张学利;孙良岩;;章古台人工固沙林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6 蔡艳,薛泉宏,陈占全,司美茹,孙小凤,阿继军,张荣;青海省保护地辣椒根际土壤和根表放线菌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彭镇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8年01期
8 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9 薛梓瑜;周志宇;詹媛媛;任伟;;干旱荒漠区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0 金彩霞;朱雯斐;李明亮;赵保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谷岩;孔垂华;;水稻化感品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候晓丽;;根际土壤实施钻孔通气法对改善城市街路绿化树生长势衰弱的实验研究[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余龙江;赵春芳;刘浩;;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艳梅;张楠楠;李宝珍;刘景辉;袁红莉;陈文新;;苜蓿与老芒麦间作及间作接种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叶波平;王治维;窦莹颖;祝兴伟;张少华;李明月;常敏;;红海榄根际土壤中的烟曲霉F3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浩;张丽;徐志然;胡晓辉;;不同作物根茬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闫芳芳;黄炎和;郑慧梅;蒋芳市;严登峰;;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措施下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析与鉴定[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家方;尹文佳;侯健;黄健;张重义;;连作地黄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段永华;范晓明;杨绍聪;杨坤;张艳军;饶敏;张吉坤;吕艳玲;;“三合土”对田烟根际土壤pH及烟叶产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华奇;张淼;刘丽;王楠;胡江春;窦德强;王书锦;;牛蒡根际土壤致害菌Fusarium solani分离鉴定[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列;CO_2浓度升高、干旱胁迫和施氮对白羊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冬梅;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苗翠苹;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4 赵柏霞;蔬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菌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奕林;不同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硝化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杨倩;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7 齐晓娟;羊蹄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孙晶波;防风药材化学成分及其与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环境中磷化氢对水稻根际土壤性质以及有效磷的影响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淑玉;不同地区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3 黄召存;不同耕作方式对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燕霞;转WYMV-Nib8基因小麦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及主要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夏阳;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詹伟;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于翠平;苗期不同化感潜力小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王云霞;土默川平原主要盐生植物与其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9 周丽英;水稻根际土壤耐镉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镉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闫海丽;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的活化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