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格局的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04:20
长江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及长江沿岸绿化工程等的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格局发生快速变化,也影响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向水体输送。通过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对防护林体系组成与结构进行优化,以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和养分输出。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连续观测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运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坡面空间配置模式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三个尺度探讨径流及土壤的养分输出、土壤侵蚀、水质等响应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基于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为目标,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坡面空间配置模式,确定小流域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及其空间格局,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林经营措施提供依据。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在土地利用类型上,选取农田、茶园、板栗林、柑橘林和马尾松林5种流域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连续的径流养分和泥沙养分输出的观测分析表明,径流中NH4+-N输出负荷为茶园(290.62g·hm-2)>柑橘林(284.98g·hm-2)>农田(277.30...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覆被水土流失效应
1.2.2 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
1.2.3 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的关系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范围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土地利用/覆被状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土地利用类型的养分流失分异
3.1 实验设计与方法
3.1.1 径流小区设置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土地利用类型水质分异
3.3 土地利用类型养分输出特征
3.3.1 径流量和侵蚀量
3.3.2 径流养分流失负荷
3.3.3 泥沙养分流失负荷
3.3.4 养分流失总负荷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集水区典型土地利用结构的水质特征
4.1 实验设计与方法
4.1.1 样点设置与采样方法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地利用面积组成
4.2.2 集水区之间水质分异
4.2.3 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水质特征
5.1 实验设计与方法
5.1.1 样点设置于样品采集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输出
5.2.2 水质特征
5.2.3 养分流失负荷
5.2.4 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本文编号:3773986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覆被水土流失效应
1.2.2 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
1.2.3 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的关系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范围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土地利用/覆被状况
2.6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土地利用类型的养分流失分异
3.1 实验设计与方法
3.1.1 径流小区设置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土地利用类型水质分异
3.3 土地利用类型养分输出特征
3.3.1 径流量和侵蚀量
3.3.2 径流养分流失负荷
3.3.3 泥沙养分流失负荷
3.3.4 养分流失总负荷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集水区典型土地利用结构的水质特征
4.1 实验设计与方法
4.1.1 样点设置与采样方法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地利用面积组成
4.2.2 集水区之间水质分异
4.2.3 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水质特征
5.1 实验设计与方法
5.1.1 样点设置于样品采集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输出
5.2.2 水质特征
5.2.3 养分流失负荷
5.2.4 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本文编号:3773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77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