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外部形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5 00:33
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Ugarov&Nikolskii)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Ehara(绒螨目Trombid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我国重要的害螨种类。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研究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的卵、幼螨、若螨以及成螨的外部形态特征,丰富了这两种叶螨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内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卵:两种叶螨的卵均为圆球形,卵壳表面均很光滑无任何特殊结构,且大小没有差异。但随着胚胎发育,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卵偏向黄色,而截形叶螨的卵偏向红色。2.幼螨:两种叶螨的幼螨体圆形,足3对。两者颚体的形态结构很相似。背毛v2至c1间肤纹均为半环状,背毛c1至f1间肤纹均横向,背部均无肤纹突。爪间突端部均裂开为3对针状毛,且各足各节刚毛数均一致。3.第Ⅰ若螨:两种叶螨的第Ⅰ若螨体椭圆形,足4对。两者的颚体和爪间突的形态结构均相似,背毛、腹毛及各足各节刚毛数均一致。与土耳其斯坦叶螨不同的是,截...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形态学的研究意义
1.2 螨类形态学概述
1.2.1 口器
1.2.2 感器
1.2.3 毛
1.2.4 肤纹及肤纹突
1.2.5 外生殖器
1.2.6 足
1.3 土耳其斯坦叶螨研究概况
1.4 截形叶螨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未成熟期形态学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来源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量和分析
2.1.5 形态学术语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卵的形态学比较
2.2.2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幼螨的形态学比较
2.2.3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第I若螨的形态学比较
2.2.4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第II若螨的形态学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雌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2.2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雄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两种叶螨种内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本来源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量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耳其斯坦叶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2.2 截形叶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本文编号:3836818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形态学的研究意义
1.2 螨类形态学概述
1.2.1 口器
1.2.2 感器
1.2.3 毛
1.2.4 肤纹及肤纹突
1.2.5 外生殖器
1.2.6 足
1.3 土耳其斯坦叶螨研究概况
1.4 截形叶螨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未成熟期形态学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来源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量和分析
2.1.5 形态学术语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卵的形态学比较
2.2.2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幼螨的形态学比较
2.2.3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第I若螨的形态学比较
2.2.4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第II若螨的形态学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雌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2.2 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截形叶螨雄成螨的形态学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两种叶螨种内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本来源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量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耳其斯坦叶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2.2 截形叶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本文编号:3836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3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