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模板法制备氧化锌基复合材料及其增强气敏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1 16:42
我国各种农作物每年会产生大量秸秆,大部分秸秆无法被有效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污染了环境。根据仿生学原理发展的生物模板法,为秸秆的资源化又发现了一条道路。ZnO为传统的室温下禁带宽度为3.37eV的直接带隙宽带n型半导体,因为电子迁移率比较高不容易与激子复合,所以其在光电方面有着很好的潜力。而LaFeO3为钙钛矿结构的p型半导体。钙钛矿氧化物独特的电,光,磁特性使其在材料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以秸秆为模板,利用秸秆微观的介孔结构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用ZnO和LaFeO3复合制备复合气敏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面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ET比表面积测试等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表征,以探究复合材料的成分,观察其微观的形貌结构。又以乙醇和丙酮为目标气体,通过静态测试法对复合材料的气敏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先用焙烧法制备以秸秆为模板ZnO,再以水热法进行复合材料ZnO/LaFeO3的合成。ZnO主体完好的保存了秸秆的微观结构,表面光滑平整,未出现团聚的迹象。ZnO为六角纤锌矿...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气敏传感器
1.1.1 气敏材料介绍
1.1.2 ZnO纳米材料
1.1.3 研究现状
1.2 LaFeO3纳米材料
1.3 生物模板
1.3.1 生物模板技术
1.3.2 秸秆简介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设备
2.2 秸秆分级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
2.2.1 秸秆模板的预处理
2.2.2 秸秆模板ZnO的制备
2.2.3 ZnO模板的ZnO/LaFeO3材料的制备
2.2.4 秸秆模板La FeO3的制备
2.2.5 LaFeO3模板的LaFeO3/ZnO材料的制备
2.3 结构和成分表征方法
2.3.1 XRD
2.3.2 SEM
2.3.3 TEM
2.3.4 XPS
2.3.5 BET
2.4 气敏性能测试方法
2.4.1 气敏元件的制作
2.4.2 气敏性能的测试
第3章 ZnO模板的ZnO/LaFeO3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结构和成分表征
3.2.1 成分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2.3 相互作用分析
3.2.4 比表面积分析
3.3 秸秆分级结构ZnO/LaFeO3的气敏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aFeO3模板的LaFeO3/ZnO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结构和成分表征
4.2.1 成分分析
4.2.2 形貌分析
4.2.3 相互作用分析
4.2.4 比表面积分析
4.3 秸秆分级结构LaFeO3/ZnO的气敏性能测试
4.4 气敏性能提升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1398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气敏传感器
1.1.1 气敏材料介绍
1.1.2 ZnO纳米材料
1.1.3 研究现状
1.2 LaFeO3纳米材料
1.3 生物模板
1.3.1 生物模板技术
1.3.2 秸秆简介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设备
2.2 秸秆分级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
2.2.1 秸秆模板的预处理
2.2.2 秸秆模板ZnO的制备
2.2.3 ZnO模板的ZnO/LaFeO3材料的制备
2.2.4 秸秆模板La FeO3的制备
2.2.5 LaFeO3模板的LaFeO3/ZnO材料的制备
2.3 结构和成分表征方法
2.3.1 XRD
2.3.2 SEM
2.3.3 TEM
2.3.4 XPS
2.3.5 BET
2.4 气敏性能测试方法
2.4.1 气敏元件的制作
2.4.2 气敏性能的测试
第3章 ZnO模板的ZnO/LaFeO3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结构和成分表征
3.2.1 成分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2.3 相互作用分析
3.2.4 比表面积分析
3.3 秸秆分级结构ZnO/LaFeO3的气敏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aFeO3模板的LaFeO3/ZnO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结构和成分表征
4.2.1 成分分析
4.2.2 形貌分析
4.2.3 相互作用分析
4.2.4 比表面积分析
4.3 秸秆分级结构LaFeO3/ZnO的气敏性能测试
4.4 气敏性能提升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4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