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3:13

  本文关键词: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日渐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作为大气中CO2的最大碳源/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极大,并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甚至于生态系统的改变。滨海湿地围垦活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围垦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了解全球大气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自1047年围垦以来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有机碳总量的动态变化:(1)从土地利用年限来看,围垦初期,由于有机肥料、大量农作物残根、秸秆以及枯枝落叶等外源有机碳的输入,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上升趋势;继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垦,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土壤总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消涨趋势;(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有机碳总量表现为:水稻田菜地林地滩涂荒地芦苇地,水稻田的固碳效率较高;(3)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两部分: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难以沉降达到土层深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与重金属总量、土壤碳氮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间接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改变。湿地围垦并经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均发生改变,土壤有机碳总量降低。建议在围垦初期采用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种植固碳效率较高的作物,以减少土壤有机碳损耗。
【关键词】:慈溪 围垦时间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土地利用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土壤碳储量及全球碳循环11-13
  • 1.2.2 湿地围垦及围垦后土壤动态13-16
  • 1.2.3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16-17
  • 1.3 研究区概况17-20
  • 1.3.1 围垦区湿地概况17-18
  • 1.3.2 围垦历史及现状18-20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27
  • 2.1 采样策略与实地采样22-25
  • 2.1.1 采样地选择与采样22-24
  • 2.1.2 样品处理与测定24-25
  • 2.2 数据获取及分析25-27
  • 2.2.1 数据获取25-26
  • 2.2.2 统计分析26-27
  • 3. 不同围垦年代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27-35
  • 3.1 不同围垦年代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27-32
  • 3.1.1 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27
  • 3.1.2 剖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27-28
  • 3.1.3 土壤重金属总量动态变化28-32
  • 3.2 不同围垦年代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32-34
  • 3.2.1 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32-33
  • 3.2.2 剖面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33-34
  • 3.3 小结34-35
  • 4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35-43
  • 4.1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35-40
  • 4.1.1 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35
  • 4.1.2 剖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情况35-37
  • 4.1.3 重金属总量变化37-40
  • 4.2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40-42
  • 4.2.1 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40-41
  • 4.2.2 剖面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41-42
  • 4.3 小结42-43
  • 5 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影响因素分析43-51
  • 5.1 土壤指标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43-44
  • 5.2 围垦时间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44-46
  • 5.3 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46-49
  • 5.4 土地利用年限及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共同作用49-51
  • 6 结论与展望51-53
  • 6.1 主要结论51
  • 6.2 问题和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介及获得的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89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