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能量平衡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塬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能量平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田蒸散和能量平衡是表现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黄土塬区冬小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和微气象数据,分析了麦田蒸散的动态变化、能量闭合和分配特征,对于阐明区域水热平衡特征,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麦田典型月份(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蒸散量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日变化中各时刻的蒸散量大都为正值,表现为从麦田向大气中释放水汽。各月日变化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中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都在正午时分。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和阴天)麦田蒸散的日变化差异性明显。受环境因素影响,晴天蒸散量明显比阴天高,其中春季的两个典型日蒸散量相差最大,夏季和秋季次之,而冬季的两个典型日相差最小。(2)麦田全年蒸散量为522.6mm,比降水量(501.8mm)高出20.8mm。降水量大于蒸散量在7月、9月份最为明显,而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在4月、6月份最为明显,这主要与小麦的生长有关。麦田蒸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制约。在环境因素中,净辐射、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较大,尤其净辐射的影响最为明显;在生物因素中,蒸散主要受到叶面积指数影响。(3)麦田全年(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的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能量闭合度为0.71和0.76,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来看,麦田白天能量闭合度明显高于夜间能量闭合度,夜间的能量不闭合是导致该系统数据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夏季能量闭合度高于冬季能量闭合度;受到冬小麦在越冬期能量闭合度较低的影响,生长季能量闭合度低于非生长季能量闭合度。(4)麦田能量平衡分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冬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麦田全年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通量(51%),感热通量次之(25%),而土壤热通量最小(0.6%)。冬小麦生育期内,感热通量在越冬期为能量主要支配项,而在灌浆期与潜热通量大致持平;潜热通量在其他生育期和休闲期为能量主要支配项。
【关键词】:黄土塬区 涡度相关法 蒸散 能量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8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6
- 1.3.1 生态系统蒸散研究11-13
- 1.3.2 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研究13-16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6-24
- 2.1 研究区概况16
- 2.2 研究方法16-23
- 2.2.1 试验测定方法16-20
- 2.2.2 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20-21
- 2.2.3 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研究方法21-23
- 2.3 研究技术路线23-24
- 第三章 黄土塬区农田蒸散研究24-32
- 3.1 农田蒸散的动态变化特征24-27
- 3.1.1 不同季节蒸散的日变化24-25
- 3.1.2 不同天气条件蒸散的日变化25-26
- 3.1.3 农田蒸散年分布特征26-27
- 3.2 环境因素对农田蒸散的影响27-30
- 3.2.1 净辐射对蒸散的影响27-28
- 3.2.2 温度对蒸散的影响28
- 3.2.3 湿度对蒸散的影响28-29
- 3.2.4 风速对蒸散的影响29-30
- 3.3 生物因素对蒸散的影响30-32
- 第四章 黄土塬区农田能量平衡特征32-42
- 4.1 农田能量闭合分析32-36
- 4.1.1 农田能量闭合的日变化32-33
- 4.1.2 两种方法分析农田能量闭合33-35
- 4.1.3 农田能量不闭合的原因35-36
- 4.2 农田能量分配分析36-42
- 4.2.1 农田能量平衡分量的变化特征36-39
- 4.2.2 农田能量分配系数波文比39-4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2-44
- 5.1 结论42-43
- 5.2 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49
- 致谢49-51
- 作者简介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志;刘文兆;张勋昌;;CLIGEN非降水要素在黄土塬区的适用性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2期
2 程立平;刘文兆;李志;;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3 张晓龙,赵景波,马润花;西安黄土塬区土壤碳释放规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锐;刘文兆;宋献方;;黄土塬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3期
5 甘卓亭;张掌权;陈静;刘文兆;周正朝;;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建远;郗昭;;黄土塬区深部煤炭地层平均速度变化规律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唐汉平;蔡文芮;李林元;朱书阶;;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3 叶红星;;黄土塬地震激发条件选择[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4 王世洪;张友焱;齐小平;文百红;夏响华;张宗元;;遥感化探信息在黄土塬区油气勘探中的综合应用及效果[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5 郗昭;程建远;宋国龙;杨光明;蔡文芮;;地震勘探在黄土塬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6 张月增;;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测量方法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邬达理;;黄土塬地区的一次静校正处理及质量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尚智 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高工;黄土塬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N];黄河报;2013年
2 郭望邋何登贵;推开黄土塬上希望之门[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武勇 王继发;破解黄土塬油气勘探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王喜春;奋战黄土塬[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张海舟 王文忠 李学仁;黄土塬物探会诊 众专家把脉支招[N];中煤地质报;2009年
6 范立民 李岳鹏;陕西局两项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N];中煤地质报;2005年
7 蒋颖颖 魏桂花;甘肃局一技术研究成果国内领先[N];中煤地质报;2013年
8 束荣华 杨哲;特色技术“抠出”鄂尔多斯油气[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晓阳;黄土塬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及产量时程演变趋势[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曦;基于环境示踪剂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循环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曹跃辉;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陇东-镇北地区非纵地震采集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王石言;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水文特征及蒸散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4 王庆涛;黑方台灌区灌溉渗透作用模拟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苑旭;黄土塬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能量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郗昭;黄土塬区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与实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郭子华;巨厚黄土塬区激发问题正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银燕慧;黄土塬山地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高国成;柯克亚周缘地区黄土塬采集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钱春华;黄土塬地区强横向变速构造成像方法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塬区农田生态系统蒸散与能量平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9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