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坡耕地整治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01 12:42
坡耕地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土壤碳库大量损失。论文研究红壤坡耕地整治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与结构、有机碳肥力变化,以期探讨红壤坡耕地有机碳固存机理。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站内选择本底条件较为一致的坡耕地(整治前的对照)、撂荒地、人工牧草地、旱作梯地和茶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为土壤碳固定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我省土地的土壤有机碳肥力水平的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红壤坡耕地整治及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整治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层土壤中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撂荒地最差。 (2)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有提高,在0-60cm土壤垂直剖面上,相对于撂荒地,人工牧草地和茶园地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1.18%和57.20%,以茶园地效果最好,人工牧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仅次于茶园地。 (3)不同整治方式下,干筛中>2mm占各个粒径比例最大,其值在40.55-75.18%之间波动,湿筛则以<0.0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比例最大;而>0.25mm水稳性...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与耕作类型关系
1.2.2 土壤有机碳与耕作类型关系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耕作类型关系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及试验地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地概况
2.2 取样及分析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2.2 土壤团聚体筛分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容重
3.2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持水特性
3.3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4.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4.2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
4.3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5.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
5.2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稳定性
5.3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有机碳
5.3.1 干筛法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3.2 湿筛法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有机碳储量
5.5 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关系
5.6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6.1 不同整治方式下易氧化性有机碳含量
6.2 不同整治方式下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6.3 不同整治方式下微生物量碳含量
6.4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
6.5 小结与讨论
7 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有机碳固存综合效益
7.1 水分物理性质评价
7.2 土壤有机碳评价
7.3 土壤肥力综合效益评价
7.4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985906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与耕作类型关系
1.2.2 土壤有机碳与耕作类型关系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耕作类型关系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及试验地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地概况
2.2 取样及分析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2.2 土壤团聚体筛分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容重
3.2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持水特性
3.3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4.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4.2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
4.3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5.1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分布
5.2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稳定性
5.3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有机碳
5.3.1 干筛法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3.2 湿筛法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整治方式下团聚体有机碳储量
5.5 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关系
5.6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6.1 不同整治方式下易氧化性有机碳含量
6.2 不同整治方式下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6.3 不同整治方式下微生物量碳含量
6.4 不同整治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
6.5 小结与讨论
7 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有机碳固存综合效益
7.1 水分物理性质评价
7.2 土壤有机碳评价
7.3 土壤肥力综合效益评价
7.4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98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98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