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_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_1)、潜在可矿化碳(C_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_m、C_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培养矿化速率和C_m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0~5 cm土层随季节推进而减小,在5~1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C_1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42.92~92.18和19.23~32.95 mg·kg~(-1),C_0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863.92~3957.15和434.15~865.79mg·kg~(-1),C_1和C_0均随季节推进而减小.2种森林类型土壤C_0/SOC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0.74%~2.78%和1.11%~1.84%.C_0/SOC随季节推进而减小,表明从春季至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土壤C_m和C_0与原位土壤湿度、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原位土壤温度、冷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受土壤环境因素和活性碳组分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潜在可矿化碳 易矿化碳 碳水化合物 季节变化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7B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202)资助~~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有机碳矿化是土壤碳库向大气碳库输出CO2的量680 mm,无霜期120 d.地带性植被为以红松(Pi-主要途径[1],关系着土壤养分的释放与储存,在全nus koraiensi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即原始阔叶红松球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2].土壤有机碳矿化是重要林.原始阔叶红松林采伐后形成以杨、桦为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2 石玲;戴万宏;;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葛萍;尹维彬;王雷;徐小牛;;合肥蜀山森林公园马尾松林松材线虫病危害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养分的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娇月;宋长春;王宪伟;王丽丽;;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5 吴建国;艾丽;朱高;田自强;苌伟;;祁连山北坡云杉林和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草地学报;2007年01期
6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苏南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7 邹雨坤;王丽;张静妮;陈秀蓉;杨殿林;;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碳矿化潜力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年03期
8 王峰;王义祥;翁伯琦;黄勤楼;;双胞蘑菇菌渣施用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9 郗敏;吕宪国;孔范龙;;三江平原湿地沟渠侵扰带土壤DOC分布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尹萍;李小刚;李银科;张平良;;开垦年限对亚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氮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国勇;李昆;;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3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春阳;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刘梦云;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吉;典型草原土壤健康的生物学优化监测与量化评价[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熊汉锋;梁子湖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碳氮磷转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赵满兴;可溶性有机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艳丽;长期施肥下水稻土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郝晓晖;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岳燕;水分条件与水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及多样性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芹;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韩琳;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春燕;不同树龄橡胶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4 仪明媛;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沈芳芳;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聂三安;~(14)C连续标记下水稻同化碳向土壤有机碳库传输的定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郝凯婕;川西亚高山低效云杉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控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沈玉娟;太湖湖滨带不同水份梯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葛玺祖;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果园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晓月;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碳、氮的含量及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余晓鹤;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探讨与质疑[J];土壤学报;1998年04期
2 蔡祖聪;水分类型对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组成和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9年04期
3 杜丽娟,文启孝,张晓华;应用费尔恩法测定氯化钠盐土或底土中的有机碳[J];土壤;198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7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吴建国;艾丽;苌伟;;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霍莉莉;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