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6-23 01:02

  本文关键词: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敏感指标,也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香樟(0.355)顶果木(0.345)柚木(0.304)银合欢(0.299)对照(0.290),表明不同植被对维护和改善其土壤质量的能力存在差异,乡土树种香樟、顶果木优于外来树种柚木和银合欢。因此,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遵循植被分布规律,选择乡土种树,以促进植被自然顺向演替。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质量贫瘠,土地退化严重。
【作者单位】: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广西
【基金】: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14124004-3-11) 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4]02)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4B0101) 广西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4]03)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喀斯特山地的土壤和植被对外界反应敏感,易遭破坏、极难恢复,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广西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土地面积达833.4万hm2,占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有信,张彦东,刘文耀;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2期

2 谢高地,于贵瑞,冷允法,于振良;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6期

3 李生宇,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扰动带植被恢复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刘青柏,刘明国,刘兴双,杨传兴;阜新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鲁先文,马瑞君,张辉,王明理;植被恢复误区分析[J];甘肃科技;2004年12期

6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7 冯国良,施玉梅;裸露岩体植被恢复新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8 温仲明,焦锋,卜耀军,杨勤科;植被恢复重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杨光;孙保平;赵廷宁;丁国栋;赫登耀;;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10 彭少麟;侯玉平;俞龙生;陈宝明;梁冠峰;;澳门植被恢复过程土坑法的效应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鄂前旗推广两项专利技术 促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共赢[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福建出台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西山区市场运作采区植被恢复[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生态新政”造就植被恢复60年最好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的环境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琪;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9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晶;干旱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刘娜;基于遥感技术的抚顺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张宝泉;渭北旱塬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翟翠红;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有机碳归还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7 罗秋月;鄱阳湖湖滨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沈金亮;北川两个自然保护区震后植被恢复模式效益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娜;中宁县植被恢复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广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3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f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