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及微团聚体含量与组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23 06:00

  本文关键词: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及微团聚体含量与组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已有的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水稻可以有效改良苏打盐碱土,但针对于改良作用以及机理方面的资料很鲜见。本试验以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10月分别采集各不同种稻年限与未种稻(废弃草原)的苏打盐碱土腐殖质层、犁底层、心土层(分别用Ap、P、C表示)的土壤样品。从苏打盐碱土的剖面形态特征、pH值、总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类型、微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含量及微团聚体组成随种稻时间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丰富种稻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机理,为改良盐碱地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各个剖面均存在石灰反应。种稻后腐殖质层明显加厚,厚度均高于废弃草原同层次。腐殖质层土壤粒状,腐殖质层之下为棱柱状结构。土壤硬度有降低趋势,且土壤变得疏松。(2)种稻有利于改善土壤pH值,种稻后各层土壤的pH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小。(3)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年限增长呈现了上升趋势,种稻40年达到峰值;种稻可以使土壤各层次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使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降低。(4)随种稻年限增加,使得可提取腐殖质有机碳量与非可提取腐殖质有机碳量的比值增大。游离态腐殖质中,胡敏酸在总量上略低于富里酸;在结合态腐殖质中,胡敏酸含量明显高于富里酸含量。(5)各处理中游离态胡敏酸的腐殖化度均较结合态胡敏酸的腐殖化度低。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使各个层次胡敏酸的腐殖化度降低。长期种稻游离态胡敏酸芳香化度降低,结构趋于简单化;结合态胡敏酸仍保持较复杂的结构。(6)苏打盐碱土的微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05 mm-0.25 mm的大微团聚体中,并且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使得大微团聚体分解成0.05 mm小微团聚体。短期(1年、5年)种稻有机碳富集在小微团聚体中,使得土壤团聚体更加稳定。长期(10-40年)种稻,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使得在为植物生长提供碳素需求的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苏打盐碱土 种稻 腐殖质 有机碳形态 微团聚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6.4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前言8-18
  • 1.1 苏打盐碱土的分布8-9
  • 1.2 苏打盐碱土的形成原因9
  • 1.3 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研究进展9-14
  • 1.3.1 物理方法进行改良10-11
  • 1.3.2 化学方法进行改良11-13
  • 1.3.3 生物方法进行改良13-14
  • 1.4 发展盐碱地种稻措施的目的及意义14-16
  • 1.5 主要研究内容16
  • 1.6 创新点16
  • 1.7 拟解决关键性问题16
  • 1.8 分析种稻对苏打盐碱土影响的技术路线16-18
  • 2 材料与方法18-21
  • 2.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18
  • 2.2 供试土样18-19
  • 2.3 研究方法19-20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20-21
  • 3 结果与讨论21-39
  • 3.1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21-22
  • 3.2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pH的影响22-23
  • 3.3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总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3-27
  • 3.3.1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23-25
  • 3.3.2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影响25-26
  • 3.3.3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26-27
  • 3.4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类型的影响27-35
  • 3.4.1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27-34
  • 3.4.2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胡敏酸类型的影响34-35
  • 3.5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耕层微团聚体含量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35-39
  • 3.5.1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耕层微团聚体分布特征的影响35-36
  • 3.5.2 种稻对苏打盐碱土耕层微团聚体有机碳在各粒级中的分布特征的影响36-39
  • 4 结论及研究展望39-41
  • 4.1 结论39-40
  • 4.2 研究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8
  • 作者简介48-49
  • 致谢49

  本文关键词:种稻对苏打盐碱土有机碳及微团聚体含量与组成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4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