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三种林型土壤甲烷通量的时空动态
本文关键词:亚热带三种林型土壤甲烷通量的时空动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甲烷作为其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其通量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研究以亚热带三种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土壤CH_4通量以及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等相关因子,研究三种森林类型土壤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CH_4通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月变化规律,土壤CH_4吸收通量夏季(7-8月)最高,冬季(1-2月)最低。土壤CH_4年通量大小杉木林青冈-石栎林马尾松-石栎林,年通量均值分别为-2.01μg/m~2·h、-6.45μg/m~2·h和-8.59μg/m~2·h,均表现为大气CH_4的汇。三种林型的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表层、5cm及10cmm深度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杉木林和马尾松-石栎林的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5cm含水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青冈-石栎林的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5cm和10cm含水率的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与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均呈负相关。杉木林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全氮含量(P0.05),青冈-石栎林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C/N(P0.01),马尾松-石栎林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的相关性显著(P0.01)。杉木林CH_4日通量大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日通量均值分别为-12.16μg/m~2·h、-11.82μg/m~2·h、-3.26μg/m~2·h、0.43μg/m~2·h,除冬季外均表现为土壤CH_4的汇。杉木林CH_4通量日变化在冬季和春季整体表现为昼低夜高,夏季则为昼高夜低,秋季规律不明显;青冈-石栎林CH_4日通量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日通量均值分别为-20-51μg/m~2·h、-12.74μg/m~2·h、-7.42μg/m~2·h、-0.81μg/m~2·h,均为土壤CH_4的汇。青冈-石栎林CH_4通量日变化在冬季和夏季呈现多峰型,无明显规律变化,春季和秋季则呈现单峰或单谷型;马尾松-石栎林CH_4日通量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日通量均值分别为-13.971μg/m~2·h、-10.27μg/m~2·h、-4.86μg/m~2·h、-0.46μg/m~2·h,其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在四季大致都呈现单峰或单谷型。三种林型的日均通量出现时段在昼夜均存在,在四季的采样中,昼间最佳采样时段约为上午10点左右,而夜间24点左右为最佳采样时段。土壤温度与CH_4通量日变化的研究表明:杉木林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在冬季和春季都与温度呈负相关,冬季与地表温度及气温相关性显著(p0.05),春季与地表温度相关性最高(p0.05)。夏季,土壤CH_4通量和温度呈正显著相关,与土壤5cm温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秋季,土壤CH_4通量与温度负显著相关和土壤5cm温度及气温的相关性最好(p0.01);青冈-石栎林土壤CH_4通量的日变化与温度相关性较弱;马尾松-石栎林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在冬季、夏季和秋季与温度的相关性和杉木林相似但春季土壤CH_4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p0.05)。土壤5cm和10 cm含水率降低,三种林型土壤CH_4日吸收通量增加。杉木林土壤CH_4日通量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青冈-石栎林土壤CH_4日通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马尾松-石栎林土壤CH_4日通量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亚热带三种林型甲烷通量的时空动态受多种因子的协调作用。因此,在今后研究中要加强观测,同时结合其他环境影响因子,丰富和完善该地区甲烷通量时空动态机理研究。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 CH_4通量 影响因子 时空动态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9
- 1.3.1 甲烷的产生12
- 1.3.2 甲烷的氧化12-13
- 1.3.3 甲烷氧化的影响因素13-17
- 1.3.4 甲烷通量的时间动态17-19
-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19-23
- 2.1 研究地概况19
- 2.2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2.3 研究方法20-23
- 2.3.1 试验设计与样地布置20-21
- 2.3.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21-22
- 2.3.3 技术路线22
- 2.3.4 数据处理22-23
- 3 结果与分析23-43
- 3.1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的比较23
- 3.2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月变化23-24
- 3.3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月变化的影响因子24-28
- 3.3.1 温度对土壤CH_4通量的影响24-26
- 3.3.2 含水率对土壤CH_4通量的影响26-27
- 3.3.3 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与土壤CH_4通量的关系27-28
- 3.4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的日变化28-43
- 3.4.1 相同季节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比较31-33
- 3.4.2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的昼夜差异与最佳测定时间33-35
- 3.4.3 温度对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的影响35-40
- 3.4.4 不同水分条件和微生物量对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的影响40-43
- 4 讨论与结论43-52
- 4.1 讨论43-48
- 4.1.1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月变化43-45
- 4.1.2 三种林型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45-48
- 4.2 主要结论48-50
- 4.3 研究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50
- 4.4 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60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祖iJ;利用浸水法求土壤含水率|!捷查图法[J];水文月刊;1959年06期
2 鲍一丹;何勇;方慧;Annia Garcia Pereira;;土壤的光谱特征及氮含量的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1期
3 朱元骏;王云强;邵明安;;利用土壤表面灰度值反演表层土壤含水率[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2期
4 高建华;张承中;赖志强;王颖钊;刘立忠;;陕西中北部地区农田地表土壤含水率对粉尘释放影响的数值模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J];农业气象;1980年01期
6 彭遗柱,林三益;一种考虑土壤含水率分布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J];四川水力发电;1990年01期
7 刘强;王军;李艳红;张文天;;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沈发荣,杨大荣,杨埃雄,李朝达,舒畅;温、湿度对德钦蝠蛾繁殖力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1991年03期
9 苏宝林;;土壤电导特性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10 熊凤贞;置换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的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苑;郑莹莹;宋新山;;干湿交替对土壤氮循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磊;龙涛;祝欣;田猛;林玉锁;李群;;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及其有效性评估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4 金泉才邋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李宇;繁星在江淮大地上闪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7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N];科技日报;2009年
8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9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10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张振学 孟令远;我市农作物旱情解除[N];烟台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敏;辽西褐土沟灌侵蚀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莹;精确测量土壤水的体积置换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成剑波;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李涛;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路;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田间水氮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陈溢;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曹鼎峰;土壤含水率分布式光纤测量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李宁;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研究与系统开发[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岳胜如;基于NDVI分区的内蒙古牧区土壤含水率遥感监测方法分析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6 盛思远;辽中棕壤区不同作物土壤抗剪强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7 吴春东;冻融期不同秸秆覆盖厚度下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贾玮;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探地雷达测定土壤含水率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高元科;基于微波遥感技术探测森林地表土壤含水率[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10 潘桂行;毛乌素湖盆滩地土壤水力学与热力学参数的温度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亚热带三种林型土壤甲烷通量的时空动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