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广西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15:10

  本文关键词:广西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区,干旱和长期单一连作引致土壤退化,已成为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 AM)真菌能促进宿主对水分和养分(特别是磷)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在我们对广西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系统采集广西主要甘蔗种植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通过分子生物学辅助技术,鉴定AM真菌种类,以了解不同土壤类型AM真菌的侵染特点,揭示广西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优势种群及分布特点,以及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利用AM真菌提高甘蔗抗逆性和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采集了26个市(县/区),包含7种不同土壤类型的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获得52份根系、52份土壤。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和交换性Mg2+。研究表明,广西甘蔗土壤酸化严重,pH 6.0以下的占61.5%,其中pH 4.0以下的占5.8%,pH 4.0-5.0占28.8%,pH 5.0-6.0占26.9%。pH 6.0-7.0占25%,pH 7.0以上的占13.5%。有机质、氮含量等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偏低。除了有效磷,其余各项土壤理化性质的最高值均为石灰土,而最低值均为砖红壤。2.甘蔗属于菌根型作物。研究表明,甘蔗根系均能与AM真菌形成互惠共生体。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上菌丝与根内菌丝侵染率(R=0.558,P=0.00)、与泡囊的侵染率(R=0.588,P=0.00)呈极显著正相关。根内菌丝侵染率与泡囊侵染率(R=0.43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3.甘蔗根系菌根侵染率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pH值(R=0.367,P=0.007)、有效磷(R=-0.609,P=0.000)与根内菌丝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对甘蔗根系侵染率的影响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赤红壤中,有机质(R=-0.478,P=0.028)、总N(R=-0.541,P=0.01 1)和有效P(R=-0.709,P=0.00)与根内菌丝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在砖红壤中,总N与根内菌丝侵染率(R=-0.823,P=0.044)呈显著负相关;有效P和根内菌丝侵染率(R=-0.926,P=0.008)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红壤中,pH值与根内菌丝侵染率(R=0.924,P=0.008)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R=-0.865,P=0.026)、总N(R=-0.860,P=0.028)、有效P(R=-0.877,P=0.022)与根内菌丝侵染率均呈显著负相关。4.本研究采用Nested-PCR扩增AM真菌18S rDNA目的片段,对广西主要甘蔗种植区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AM真菌克隆文库进行分子多样性分析。以97%的阈值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TU),将所得到的AM真菌序列划分为32个OTU,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7科13属32种AM真菌。分别为球囊霉科(Glomeraceae)有5属17种;多样孢囊霉科(Diversisporaceae)有2属3个科,:无梗囊霉科(Acaulosporaceae)1属1个种;巨孢囊霉科(Gigasporaceae)有2属2个种;Claroideoglomeraceae科有1属5个种;原囊霉科(Archaeosporaceae)有1属2个种;类球囊霉科(Paraglomaceae)有1属2个种。在32个分子种中,有7个分子种和己知种聚在一起。所有土壤类型均以球囊霉科为主,其次为Claroideoglomeraceae科和类球囊霉科,其他科在所有样地均比较稀有。所以球囊霉科为7种土壤类型的优势科;Rhizophagus属为优势属。5.不同土壤类型的AM真菌多样性。赤红壤发现7科11属22种,砖红壤发现5科7属11种,红壤发现4科8属12种,石灰土发现4科8属14种,其他类型土壤发现5科9属12种。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根系及根际土壤AM真菌的丰富度和香农维纳指数最高值均为红壤。不同土壤类型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砖红壤、红壤、石灰土以及其他类型的土壤中,土壤理化性质与AM真菌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赤红壤中,土壤的pH值与根系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R=-0.474,P=0.03),交换性Mg2+与根系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3,P=0.006)。7.对AM真菌分子种进行群落排序发现,根部和根际土壤的AM真菌的群落分布差异较显著。虽然不同类型的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但在赤红壤和石灰土的甘蔗根系中,AM真菌群落结构分布差异比较明显。此外,将群落排序和环境因子拟合,发现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的群落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关系。
【关键词】:甘蔗 根际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66.1;S15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前言10-16
  • 1.1 广西甘蔗的重要地位以及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0
  • 1.2 关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10-12
  • 1.2.1 AM真菌的概念10-11
  • 1.2.2 AM真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功能11-12
  • 1.3 关于AM真菌多样性研究12-13
  • 1.3.1 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12
  • 1.3.2 AM真菌的生境多样性12-13
  • 1.3.3 AM真菌的宿主多样性13
  • 1.3.4 影响AM真菌多样性和分布的因素13
  • 1.4 有关甘蔗AM真菌的研究13-14
  • 1.5 研究意义14-15
  • 1.6 技术路线15-16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16-25
  • 2.1 研究材料及采样区域16-17
  • 2.2 实验方法17-24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17-18
  •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18
  • 2.2.3 根系AM真菌侵染率测定18
  • 2.2.4 DNA的提取18-20
  • 2.2.5 AM真菌18S rDNA分子片段扩增20-24
  • 2.3 数据分析24-25
  • 第3章 结果和分析25-42
  • 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25-30
  • 3.2 AM真菌侵染率30-32
  • 3.2.1 甘蔗根系AM真菌染色和侵染概况30
  • 3.2.2 不同土壤类型的AM真菌侵染率分析30-32
  • 3.2.3 AM真菌各种结构的侵染程度相关性分析32
  • 3.3 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分子多样性32-39
  • 3.3.1 样品DNA提取结果32-33
  • 3.3.2 Nested-PCR扩增结果33-34
  • 3.3.3 克隆文库构建与克隆子筛选34
  • 3.3.4 AM真菌聚类分析34-39
  • 3.4 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39
  • 3.5 土壤理化性质与AM真菌的关系39-42
  • 第4章 讨论42-47
  • 4.1 AM真菌侵染情况42
  • 4.2 广西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物种多样性42-43
  • 4.2.1 Nested-PCR的选择42
  • 4.2.2 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物种多样性42-43
  • 4.3 土壤理化性质与AM真菌43-46
  • 4.3.1 土壤理化性质与AM真菌侵染率43-44
  • 4.3.2 土壤理化因子与AM真菌多样性44-46
  • 4.4 AM真菌群落结构46-47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47-49
  • 5.1 总结47-48
  • 5.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6-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有猹,黄艺,陶澍;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2 张学利,杨树军,刘亚萍,刘淑玲;章古台固沙林主要树种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中国沙漠;2004年01期

3 马斌,周志宇,张彩萍,李雪瑞;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4 侯杰;叶功富;张立华;;林木根际土壤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06年01期

5 曹文生;张百习;张学利;孙良岩;;章古台人工固沙林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6 蔡艳,薛泉宏,陈占全,司美茹,孙小凤,阿继军,张荣;青海省保护地辣椒根际土壤和根表放线菌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彭镇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8年01期

8 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9 薛梓瑜;周志宇;詹媛媛;任伟;;干旱荒漠区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0 金彩霞;朱雯斐;李明亮;赵保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谷岩;孔垂华;;水稻化感品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候晓丽;;根际土壤实施钻孔通气法对改善城市街路绿化树生长势衰弱的实验研究[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余龙江;赵春芳;刘浩;;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艳梅;张楠楠;李宝珍;刘景辉;袁红莉;陈文新;;苜蓿与老芒麦间作及间作接种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叶波平;王治维;窦莹颖;祝兴伟;张少华;李明月;常敏;;红海榄根际土壤中的烟曲霉F3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浩;张丽;徐志然;胡晓辉;;不同作物根茬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闫芳芳;黄炎和;郑慧梅;蒋芳市;严登峰;;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措施下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析与鉴定[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家方;尹文佳;侯健;黄健;张重义;;连作地黄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段永华;范晓明;杨绍聪;杨坤;张艳军;饶敏;张吉坤;吕艳玲;;“三合土”对田烟根际土壤pH及烟叶产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华奇;张淼;刘丽;王楠;胡江春;窦德强;王书锦;;牛蒡根际土壤致害菌Fusarium solani分离鉴定[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列;CO_2浓度升高、干旱胁迫和施氮对白羊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冬梅;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陆茜;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苗翠苹;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5 赵柏霞;蔬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菌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奕林;不同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硝化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杨倩;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8 齐晓娟;羊蹄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晶波;防风药材化学成分及其与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环境中磷化氢对水稻根际土壤性质以及有效磷的影响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夏阳;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詹伟;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微微;刈割对草原化荒漠区蛇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张云;异质性光照条件下克隆整合对紫竹根际土壤中氮素供应有效性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徐成路;人参红皮病根际土壤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廖楠;广西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淑玉;不同地区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9 于翠平;苗期不同化感潜力小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王云霞;土默川平原主要盐生植物与其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广西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5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5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