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
本文关键词:近2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探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以海南岛表层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调查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分析1980s~2000s海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s和2000s海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为2.90~93.74 g/kg和0.25~44.67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岛平均下降了5.86 g/kg。按土壤有机碳等级划分标准,1980s时期海南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3、4级,而在2000s期间主要分布在4、5级,表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的分布面积逐渐增大,而高含量的土壤分布面积在减小。在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和温度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再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为了海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遏止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一步降低,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海南省土地使用管理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海南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时空变异 影响因子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o.XDA0505)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是自然界中碳储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总量是大气圈碳总量的2倍,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全球碳循环平衡。工业革命至今,大气CO2浓度由280 ppmv上升至396.80 ppmv[1],其中所增加量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峰;不同施肥模式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义祥;翁伯琦;邢世和;黄毅斌;;果园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2 王璐;肖健;;发展有机农业对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岳学文;彭辉;钱坤建;李纪潮;潘志贤;方海东;闫帮国;纪中华;;罗望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团聚体中的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1期
4 王义祥;王峰;叶菁;黄勤楼;翁伯琦;黄毅斌;;不同菌渣施用量对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丽平;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亿;严俊霞;孙明;李洪建;;灌溉和翻耕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张德强,刘世忠,王跃思,孙扬;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季林,欧国菁;林火对云南松林土壤性质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4 张宪权,王文杰,祖元刚,张万里;东北地区几种不同林分土壤呼吸组分的差异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6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7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8 孟磊,丁维新,蔡祖聪,钦绳武;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9 周涛;史培军;;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10 高人;唐英平;杨玉盛;尹云锋;陈光水;李又芳;邱敬;;杉木人工林和水稻田土壤呼吸Q_(10)值的影响因素初探[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3 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4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5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再分布特征及其迁移累积平衡[J];核农学报;2005年03期
7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8 姜小三,潘剑君,李学林;江苏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通报;2005年04期
9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邵月红,潘剑君,李海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近2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8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7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