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钾是植物的品质元素,其在土壤中的自然丰缺状况及生物有效性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农产品营养品质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在原本富钾的关中平原,由于长期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土壤钾素常年入不敷出,收支严重失衡。土施钾肥是补充土壤钾素、缓解土壤钾素收支不平衡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关中平原土壤普遍富钾,我国钾肥价格昂贵,长期以来当地农民没有施钾肥的习惯。因此,针对近年来陕西省普遍推行的秸秆还田措施,考察其在钾素归还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比较了其与施用化学钾肥的差异,研究其在补充土壤钾素、影响土壤钾素形态的差异。为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本身产生的作物秸秆等富含钾素的农业废弃物,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为此,本研究在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土壤上进行了采样分析试验、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恒温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分析评价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每年两季作物连续13年秸秆还田及机械化浅耕作用,0~5 cm土层速效钾各组分含量均有提高;但5~15 cm和15~30 cm土层中,速效钾素消耗严重;土壤速效钾的层化比增大,加剧了土壤速效钾的表聚现象。与葡萄园土壤相比,冬小麦-夏玉米化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明显。但无论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土壤矿物钾及全钾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量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通过采集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多年定位试验农田土壤,用2 mol L-1冷硝酸浸提测定土壤有效钾,并以常规方法测得土壤钾素的其他7种组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上述8种组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麦玉轮作体系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层土壤中各组分钾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性,变异系数1.90~33.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差异不显著;冷硝酸浸提钾的含量分别约为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1.43和0.30倍,且与土壤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主成分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与土壤速效钾同在第一主成分中,且均具有较高载荷;通径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主要由土壤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以及非交换性钾3种化学形态组成,其含量来自土壤交换性钾的贡献最大,与速效钾类似。冷硝酸浸提法可以作为表征石灰性富钾土壤有效钾水平的可靠方法,土壤交换性钾是土壤有效钾主要供方。3、研究作物秸秆和化学钾肥两种外源钾素施用后在土壤中的释放及土壤中各钾素的动态变化,采用室内恒温模拟培养法,对不同阶段的土壤中的钾素进行分组测定。结果表明,作物秸秆和化学钾肥的投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钾素(包括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素)的含量。土壤有效态钾的含量随作物秸秆钾素净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在净投入量相当的情况下,化学钾肥的作用要优于作物秸秆。外源钾素的释放与土壤钾素的固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完成;作物秸秆钾素相比化学钾肥更容易被土壤固定。外源钾素的投入在提高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同时,有降低土壤矿物钾含量的趋势;外源钾素的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钾素总体的活化度,并且化学钾肥作用要优于作物秸秆。基于以上试验研究可以得出主要结论:(1)作物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钾素肥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短期内对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作用不明显;(2)长期作物秸秆还田,容易造成土壤有效钾的表层富集现象,需要适当地配合农田深耕或翻耕,以促进作物根系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3)无论是秸秆钾素还是肥料钾素,投入土壤后均不能完全转化为土壤速效钾,且秸秆钾素比化学钾肥更容易被固定。
【关键词】:秸秆还田 钾肥 关中平原 土壤钾素 供钾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1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我国土壤钾素资源现状13-14
- 1.2.2 提高土壤供钾能力的方法14-16
- 1.2.3 土壤钾素形态与有效性研究进展16-18
-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18-19
- 1.3.1 对秸秆还田后土壤速效态钾素在土壤表层的富集现象研究较少18
- 1.3.2 土壤中钾素形态与有效性的关系不够明确18
- 1.3.3 外源含钾物料施用后土壤各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的机理性研究较少18-19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21-30
- 2.1 引言21-22
- 2.2 材料和方法22-23
- 2.2.1 采样区概况及田间管理办法22
- 2.2.2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22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2-23
- 2.2.4 层化比的计算23
- 2.2.5 数据处理23
- 2.3 结果与分析23-27
- 2.3.1 土壤速效钾与全钾含量23-24
- 2.3.2 土壤中各形态钾素含量和分布状况24-25
- 2.3.3 土壤各形态钾层化比率25-26
- 2.3.4 土壤钾各形态之间相关分析26-27
- 2.4 讨论27-29
- 2.5 小结29-30
- 第三章 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钾素各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30-38
- 3.1 引言30-31
- 3.2 材料和方法31-32
- 3.2.1 试验区概况31
- 3.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31
- 3.2.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31-32
- 3.2.4 数据处理32
- 3.3 结果与分析32-36
- 3.3.1 土壤各形态钾含量32-33
- 3.3.2 土壤钾素各形态之间的关系33-35
- 3.3.3 土壤钾素各化学形态对有效钾的贡献35-36
- 3.4 讨论36-37
- 3.5 小结37-38
- 第四章 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农田土壤各形态钾素动态变化的影响38-49
- 4.1 引言38
- 4.2 材料与方法38-40
- 4.2.1 供试材料38-39
- 4.2.2 试验设计39
- 4.2.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39
- 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39-40
- 4.3 结果与分析40-46
- 4.3.1 小麦、玉米秸秆和钾肥的添加对土壤钾素各化学形态含量的综合影响40-42
- 4.3.2 培养过程中土壤钾素各形态含量的动态变化42-43
- 4.3.3 土壤钾素有效性分析43-44
- 4.3.4 土壤速效钾与各化学形态钾素之间的关系44-45
- 4.3.5 土壤钾素总体的活化度分析45-46
- 4.4 讨论46-47
- 4.5 小结47-49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9-51
- 5.1 主要结论49-50
- 5.2 本研究创新点50
- 5.3 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7
- 致谢57-58
- 作者简介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丽平;李小坤;鲁剑巍;王瑾;廖志文;;土壤钾素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2012年04期
2 谢建昌;;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施用的现状[J];干旱区研究;1986年03期
3 潘耀晃;朱同胜;;江淮土壤钾素的分布和钾效[J];安徽农业科学;1989年04期
4 王国校,程飞剑;钾肥用量对水稻产量、蛋白质及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0年02期
5 刘春生,黎文文;山东省几种土壤钾素的固定与释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6 吴行国,戴增捷,朱桂珍;句容耕地土壤钾素状况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1996年03期
7 谭金芳;河南省土壤钾素状况研究[J];土壤通报;1996年04期
8 吴行国,戴增捷,朱桂珍;句容耕地土壤钾素状况及其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1996年02期
9 李莎,王志学;滁州市耕地土壤钾素下降原因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1998年01期
10 谢建昌,周健民;我国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使用的进展[J];土壤;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冰;杨铁钊;薛刚;;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钾素活化的化学模拟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谢建昌;;我国土壤钾素肥力概况和钾肥使用的进展[A];中国化肥100年回眸——化肥在中国应用100年纪念[C];2002年
3 林建涵;;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土壤钾素快速检测系统优化模型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郑诗樟;胡红青;庄光泉;;施用不同钾肥对土壤钾的转化和植物钾有效性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伍钧;朱启红;孟晓霞;漆辉;郭佳;;西南地区主要类型土壤钾素缓冲量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索东让;李宏斌;;河西农田施钾效应及土壤钾素消长变化研究[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7 索东让;李宏斌;;河西农田施钾效应及土壤钾素消长变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秀珍;孟会生;李翔;向云;李静波;毕如田;;黄土高原区坝地土壤钾素状况初探[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程明芳;金继运;杨俐苹;黄绍文;;应用国产离子交换树脂膜测定土壤钾素肥力[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秀珍;王曰鑫;李晓娜;;膨润土对山西石灰性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社芳 梁海兰;土壤钾素下降的原因及对策[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印保林;增肥补钾[N];云南科技报;2000年
3 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马林邋张卫峰 张四代;探索有机钾替代,降低钾肥进口依赖度[N];农资导报;2008年
4 张藕珠;钾肥施用的应用技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5 张卫峰邋张四代;挖掘资源,减轻钾肥供应紧张程度[N];农资导报;2008年
6 吴晓明;应对化肥涨价专家提出减施方案[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7 本报记者 谭立云;减施钾肥极不经济[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会民;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钾素演变特征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谭德水;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3 李小坤;水旱轮作条件下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变化及固定释放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土供钾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朱向东;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褐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秀双;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会玲;土壤钾素地理平衡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朱树国;土壤钾素变化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苏永中;甘肃耕地土壤钾素平衡及钾肥肥效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7 占丽平;作物种植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运移及供应能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欧勇胜;成都平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及其模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黄文忠;宜宾市土壤钾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彭浩;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秸秆还田与施用钾肥对提升农田土壤钾素肥力的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8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