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
本文关键词: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从组成群落的主要树种角度研究森林凋落物生产与物候的关系,分析群落尺度上的凋落物产量、组成、季节动态、分布及主要树种的叶凋落节律,探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基本特征和凋落高峰的形成原因,为其保护、恢复及管理经营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功能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机制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研究地1 hm2常绿阔叶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通过均匀交叉布设173个凋落物收集器,每月对收集到的凋落物进行分类、鉴定、称量。[结果]表明:1)2013—2014年的年凋落量为5 310.52 kg·hm-2,其中叶凋落量(3 814.01 kg·hm-2)最多,占年总凋落量的71.82%(常绿树叶90.95%,落叶树叶9.05%),枝条占12.51%,花果等繁殖器官占8.74%,树皮碎屑占1.00%,杂物占6.04%。2)1 a内,凋落物收集器内共收集到36种树木的凋落叶,占样地内树种总数(43种)的83.72%。3)不同收集器之间凋落量存在较大差异,55个收集器中的凋落量在250 300 g,4个收集器的凋落量超过400 g;单个收集器全年最多可收集到24种树种的凋落叶,收到14种凋落叶种数的收集器最多(29个)。[结论]1)全年凋落量月动态呈明显双峰型,叶凋落量月动态与凋落总量变化相同。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润楠(Machilus pingii(Oliv.)Hemsl)、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 Sieb.et Zucc)三者落叶量之和为落叶总量的55.89%,是凋落叶的主要来源。2)主要树种均具有明显的叶凋落节律,根据其节律特点可分为2类:单峰型和双峰型。根据其出现时间可分为4类: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均出现落叶高峰的常绿树;仅在春末夏初出现高峰的常绿树;仅在夏末秋初出现高峰的常绿树;以及在秋冬季出现高峰的落叶树。叶凋落高峰主要受物候的影响。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 动态 组成
【基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cstc2012jj A00014)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的常绿阔叶林,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巨大的环境效益备受重视,是植被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1-2]。我国常绿阔叶林在东亚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类型复杂多样,是全球常绿阔叶林的主体,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维持区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鹏;张社奇;谷洁;解迎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Z1期
2 祝旭加;张锡良;宰亮;陆莹;孙岳胤;;黑龙江东南部蒙古栎生长发育动态初报[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1期
3 黄少康;吕兆平;方福清;;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夏季野生蜜粉源植物资源[J];蜜蜂杂志;2007年07期
4 邱治军;曾震军;周光益;杨松;谭斌;;流溪河小流域3种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周玮;朱军;吴鹏;丁访军;崔迎春;;杠寨小流域不同林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22期
6 曹令立;董钟;刘文静;雷晶洁;申圳;杨月琴;;栓皮栎橡子虫蛀特征与种子雨进程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7 唐轶琳;周本智;邓宗付;唐荣清;王小明;葛晓改;曹永慧;;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凋落量动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8 王樟华;王希华;沈国春;;台风干扰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卢晓强;杨万霞;丁访军;丁晖;吴军;曹铭昌;崔鹏;徐海根;;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量动态与养分归还[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10 李心诚;蒙凤群;李铭红;杨冬梅;;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12种常绿木本植物的落叶格局[J];植物研究;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秋梅;巫山淫羊藿的传粉生态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肖宜安;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繁殖生态学与光合适应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闫恩荣;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的养分库动态及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昊;额济纳绿洲胡杨种群生活史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莎仁图雅;内蒙古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水分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春燕;蒙古莸生殖生物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孙颖;百子莲繁殖生物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王妍;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王瑞波;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Lilium rosthornii Diels)保护生物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卢立娜;华北驼绒藜的繁殖生物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承祯,洪伟,姜志林,郑发辉;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郭剑芬;杨玉盛;陈光水;林鹏;谢锦升;;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3 韩学勇;赵凤霞;李文友;;森林凋落物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4 刘春江,杨玉盛,马祥庆;欧亚大陆地上森林凋落物的研究(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1期
5 樊后保;刘文飞;谢友森;阮宣华;陈正隆;徐雷;;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动态[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仲民;李意德;周光益;陈步峰;;“非正常凋落物”及其生态学意义[J];林业科学;2008年11期
2 林鹏,卢昌义,王恭礼,陈焕雄;海南岛河港海莲红树林凋落物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01期
3 刘发茂,黄家彬,谢福光,李志真,郑进社,陈水(水石);几种固氮树种凋落物分析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4 翁轰;李志安;屠梦照;姚文华;;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年04期
5 李发林,黄炎和,蔡志发,谢晋生;果园植被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库流量和利用效率的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3年01期
6 樊巍,王广钦,赵体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 Ⅱ.农田林网生态系统凋落物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2年02期
7 屠梦照,姚文华,翁轰,李志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特征[J];土壤学报;1993年01期
8 吕妍;郑泽梅;美丽班·马木提;陆江;王希华;;增施氮磷肥对木荷林凋落物生产量及其养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9 范春楠;郭忠玲;郑金萍;李兵;杨保国;岳龙;于洪波;;磨盘山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数量及动态[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10 姚瑞玲;丁贵杰;王胤;;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量的年变化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婧;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及周转[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驰;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对模拟大气氮沉降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3 兰长春;肖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动态[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4 车文玉;上海香樟群落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动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纯;小兴安岭6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时空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毛双燕;冰雪灾害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及分解动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珊珊;模拟酸雨与凋落物对柳杉幼苗光合特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王樟华;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会;雪灾对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凋落叶元素含量及归还量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月琴;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凋落动态及组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6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8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