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肃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不仅能准确评估治理策略和方法的适用性、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为治理者的决策,促进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为了评价1979年以来甘肃黄土高塬沟壑区(以下简称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同时发展、完善区域水土保持评价体系和方法,本研究以1979年~2015年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年报统计数据、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为基础,以“08国标”为指导,对高塬沟壑区30多年来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以及调水保土、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用突变级数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县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评价。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截止2015年,高塬沟壑区治理程度达到56.37%,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数量为:梯田37.23万hm~2、坝地0.09万hm~2、水保林40.10万hm~2、经济林2.99万hm~2、人工种草8.45万hm~2,封禁措施3.98万hm~2。(2)高塬沟壑区1980~2015年各项水保措施累计减少径流4.48亿m~3,减少泥沙0.72亿t。各项水保措施累计产生经济效益为293.28亿元,其中梯田85.67亿元,经济林83.33亿元,水保林80.64亿元及人工种草43.64亿元。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减轻了自然灾害;同时,提高了土地、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了农村生产结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对降雨径流的拦蓄,有效地减轻该区干旱、洪涝灾害及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改善了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抗侵蚀能力。植被覆盖度由1979年的4.49%增长到2015年的33.98%;林草面积由1979年的6.81万hm~2增长到2015年的51.54万hm~2。(3)高塬沟壑区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由1988年的0.298提高到2011年的0.856。1988~2011年间高塬沟壑区各县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介于0.128~0.824之间,1988水土保持效益整体较差,泾川县(0.285)、正宁县(0.299)的评价值相对较高;2000年正宁县(0.512)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357)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西峰区(0.824)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638)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与1988年对比,西峰区和崇信县的评价值增加相对较大,分别增加了0.663、0.673,而镇原县的评价值增加较小,增加了0.462。2000年以后梯田建设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减小,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增大。
【关键词】:高塬沟壑区 水土保持 调水保土效益 经济效益 效益评价 突变级数法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目录】:
- 摘要3-5
- SUMMARY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前言9-10
- 1.2 研究综述10-15
- 1.2.1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0-12
- 1.2.1.1 国外指标体系10-11
- 1.2.1.2 国内指标体系11-12
- 1.2.2 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方法12-13
- 1.2.3 存在的问题13-15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5-18
- 2.1 地理位置15
- 2.2 自然条件15-17
- 2.2.1 地质地貌15-16
- 2.2.2 气象16
- 2.2.3 土壤16
- 2.2.4 植被16-17
- 2.3 社会经济状况17
- 2.4 水土流失现状17-18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4
- 3.1 研究内容18
- 3.2 研究方法18-23
- 3.2.1 资料收集18-19
- 3.2.2 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计算方法19
- 3.2.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各项效益计算方法19-20
- 3.2.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法20-23
- 3.2.4.1 评价指标体系20-21
- 3.2.4.2 数据处理21-22
- 3.2.4.3 突变模型22-23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23-24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24-59
- 4.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数量及保存率24-27
- 4.1.1 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24-25
- 4.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数量25-27
- 4.2 指标体系研究27-34
- 4.2.1 指标分类27
- 4.2.2 指标选定原则27-28
- 4.2.3 建立指标体系28-29
- 4.2.4 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9-34
- 4.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34-51
- 4.3.1 调水保土效益34-36
- 4.3.1.1 调水保土效益指标参数34-35
- 4.3.1.2 调水保土效益35-36
- 4.3.2 经济效益36-48
- 4.3.2.1 梯田经济效益36-39
- 4.3.2.2 水保林经济效益39-43
- 4.3.2.3 经济林经济效益43-45
- 4.3.2.4 人工草经济效益45-48
- 4.3.3 社会效益48-50
- 4.3.3.1 减轻自然灾害48
- 4.3.3.2 促进社会进步48-50
- 4.3.4 生态效益50-51
- 4.3.4.1 非生物系统生态效益50
- 4.3.4.2 生物系统生态效益50-51
- 4.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51-57
- 4.4.1 高塬沟壑区 1988~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51-55
- 4.4.2 高塬沟壑区各区县水土保持效益评价55-57
- 4.5 小结57-59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59-61
- 5.1 结论59-60
- 5.2 讨论60-61
- 参考文献61-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介68-69
- 导师简介69-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造水;贾明涛;陈娇;;基于突变级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2期
2 廖炜;杨芬;吴宜进;张家其;张永利;;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3 宋小园;朱仲元;韩永明;赵振亚;刘艳伟;焦玮;;基于改进的突变级数法在复垦区土壤恢复评价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14年05期
4 杨晓玲;刘学录;;基于压力指标的生态安全趋向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 张霞;郑郁;王亚萍;;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模型在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6期
6 高照良;田红卫;王冬;郭亚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化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11期
7 马海芸;雍雅明;刘宗盛;;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综合评价——以榆中县为例[J];草业科学;2012年09期
8 桂凌;张征;闫国振;王举位;;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鄂尔多斯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9 郭兰勤;杨勤科;;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10 焦金鱼;贵立德;何启明;杨东;;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爱军;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建朋;鲁中南石灰岩退化山地不同造林模型蓄水保土效益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钟云飞;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文辉;北方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D];兰州大学;2011年
4 吴德涛;基于DEA方法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琦;基于GIS与遥感的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6 许静;基于GIS的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信息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洪桢华;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甘肃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48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