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对酸性硫酸盐土酸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稻作对酸性硫酸盐土酸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摘要】:【目的】酸性硫酸盐土(ASS)酸含量极高,Fe、Al、Mn、As等有毒金属移动性强。许多开发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其成土母质黄铁矿的氧化程度并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稻作利用被认为是生态风险较低的方式。本研究开展水田和荒地两种利用条件下ASS中酸含量调查研究,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8月,在广东省台山市发育于珠江三角洲滨海ASS的水稻田和严重酸化的长期撂荒地采集土壤样品,从土表向下0—300cm范围内采用宽45 mm的土钻每20 cm采集1个样品,每个剖面共采集15个样品。比较两种利用方式下ASS各土层土壤p H值、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吸持性酸含量,探讨稻作利用方式对ASS酸分布及运移的影响。【结果】珠江三角洲平原ASS的酸含量极高,在0—80 cm深度范围内,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提高,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提高61.62%;80 cm以下土层总存在酸含量随着土层深度下降逐渐降低,其中80—180 cm深度范围内的降幅较大,土层深度每下降20 cm,总存在酸含量就平均降低61.62%;当土层深度下降至220 cm时,p H值上升到6.0,酸含量非常低。稻作利用方式显著影响ASS的酸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的迁移情况。与荒地比较,稻田0—80 cm土层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77.01%、36.75%、27.74%,水溶性酸和交换性酸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持性酸仅在0—20 cm和60—80 cm土层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00—120 cm深度范围内稻田的总存在酸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其中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的增幅分别为128.19%、54.87%、154.96%,120—240 cm土层中,稻田的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含量稍高于荒地,但差异不显著;240—300 cm土层中,稻田的酸含量与荒地基本相同。总体上,稻作方式改变了ASS中酸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其中0—80 cm土层中酸含量显著降低,而100—120 cm土层的酸含量显著提高,并以吸持性酸为主要形式固定累积下来。稻田在0—80 cm深度范围内的水溶性硫含量显著低于荒地;而稻田100—120 cm土层的水溶性硫含量则显著高于荒地,其他土层的差异不显著。水溶性硫与水溶性酸、交换性酸和吸持性酸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稻作利用方式可能通过影响硫酸盐矿物的转化过程而改变ASS的酸分布及迁移。【结论】稻作利用方式显著降低上层土壤酸含量,并加强了酸淋洗下移作用,使100—120 cm土层中的酸含量大幅提高,并以黄钾铁矾等羟基硫酸盐次生矿物暂时吸持固定下来。因此,稻作利用方式有效降低ASS酸含量水平,降低ASS对实地作物的危害作用,但因其强淋溶作用可能加大了对地下水体污染的风险。
【作者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酸性硫酸盐土 稻作 酸 迁移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201003016)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A020100004)资助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酸性硫酸盐土(acid sulfate soils,简称ASS)常发育于有植物生长的低波能静水港湾[1],其形成及发育过程在全球碳、硫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2-3]。据调查,我国约有11.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区域,其中广东省面积最大,约占60%[4]。ASS的成土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洪;韩兴华;潘秋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3年06期
2 徐旺生;;《云南稻作源流史》读后[J];古今农业;2005年04期
3 黄明玉;祁明华;田作金;董海港;;淮北地区几种稻作方式及其应用前景[J];北方水稻;2009年04期
4 谢成林;王曙光;杨举善;王汝利;张菊芳;;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5 刘明贵;于吉庆;张学冠;;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稻作之路[J];北方水稻;2010年04期
6 张宏军;朱晓松;马小莉;;通州区主要稻作方式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北方水稻;2010年03期
7 谢成林;张菊芳;;不同稻作方式对淮稻13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陈品;王楼楼;王鹏;陆建飞;;农户采用不同稻作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农户调研数据[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9 胡锡国;李斌;徐红;肖炳红;王春红;;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8期
10 陈洪礼;蔡建华;田文科;;不同轻型稻作方式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前景评价[J];耕作与栽培;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景明仪;周宝红;张德兵;;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的轻型稻作方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朱旭东;;中国稻作的水危机与稻的生物节水[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3 刘正辉;乔江方;李刚华;王强盛;王绍华;丁艳锋;;稻田CH_4和N_2O减排的农艺途径探讨[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苏省作栽站;根据稻作方式培育适龄壮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2 周晗;农业生产“缺技少劳”当重视[N];扬州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杭舟;我省稻作播栽主体技术正在明晰[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周晗;目标:水稻“亩增百斤”[N];扬州日报;2011年
5 周晗 夏超群;水稻“亩增百斤”目标在望[N];扬州日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徐长江 记者 徐海强;兴化确定麦草还田目标[N];泰州日报;2006年
7 扬州市农科院 顾克礼;免耕套稻高产栽培技术(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幸福;不同稻作方式的高产栽培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2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