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的邢台地区夏玉米旱情监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20:05

  本文关键词:基于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的邢台地区夏玉米旱情监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邢台地区 夏玉米 TVDI 降水满足率 旱情动态监测


【摘要】:华北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旱情严重区,干旱化趋势愈来愈明显,邢台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中部,干旱水资源短缺十分严重。干旱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危害程度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居首位。在夏玉米生育期内,邢台地区降水量较多,但由于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并不能满足夏玉米各个生长阶段需谁要求,导致夏玉米在其生长期内出现旱情,因此依然需要灌溉来保障高产。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的旱情进行监测分为气象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两种不同方法对旱情监测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看基本一致。气象监测是基于站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农作物的旱情反应缺少全面性;遥感监测是基于面上监测,能从整体上反映作物旱情的变化情况。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两个参数可以通过植被对干旱胁迫环境的反应揭示土壤的水分信息,由于两者单独使用时均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植被地表温度指数不仅可以指示植被受旱时的水热胁迫环境,同时揭示了植被在这种胁迫环境下表现出的症状,可有效提高干旱监测的精度和效率。本文对国内外干旱监测进行了系统分析,寻求适合邢台地区作物干旱监测方法。如何应对干旱已经成为邢台地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综合应对干旱问题,本文从旱情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子、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内容与过程如下:(1)由MODIS遥感影像经过处理、计算后得到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数据,用ENVI软件对地表温度、植被指数数据分别进行处理,计算出TVDI值,对邢台地区夏玉米旱情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对降水量和夏玉米需水量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生育期不同年份降水满足率,进行气象干旱监测。(2)模型的验证性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TVDI与LST和NDVI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VDI与LST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而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说明地表温度相比植被指数能更好的表示旱情发生的变化。二、TVDI与20cm表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2005-2010年夏玉米播种拔节期的TVDI值与20cm土壤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VDI与20cm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表明用TVDI指数对邢台地区夏玉米旱情监测有一定的合理性。(3)同一生育期不同区域旱情变化:从旱情等级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播种拔节期,2005-2009年西部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旱情以重旱为主,2010年东部平原区旱情较轻;拔节抽穗期,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西部丘陵区北部旱情严重,2006年西部丘陵区南部和东侧旱情严重,2010年中部平原区旱情较重;抽穗灌浆期2005-2008年西部丘陵区旱情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多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009-2010年东部平原区旱情较轻,以正常为主。灌浆成熟期,2005年、2010年西部丘陵区旱情严重,2006年、2009年大部分地区以重旱为主,2007年、2008年西部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旱情严重。(4)从气象干旱监测图中可知,播种拔节期,200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东部平原区临西、清河、南宫降水满足率高,其余各县较低,2006年、2008年中部平原区巨鹿、平乡等县降水满足率较高,其余各县均较低。拔节抽穗期,2006年、2008年、2009年降水基本能满足需水要求;2005年、2010年东部平原区临西、清河等地降水满足率高,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西部丘陵区沙河、中东部平原区临西、巨鹿、任县等县降水满足率高,其余各县较低。抽穗灌浆期,2005-2010年降水量均不能满足夏玉米生育期需水要求;灌浆成熟期和抽穗灌浆期,降水满足率区域变化大体一致,但满足率的高低有所不一,只有2009年降水量可以满足夏玉米生育期需水量要求。(5)邢台地区农业旱情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气候、下垫面和灌溉因子三大方面。其中气候因子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下垫面因子主要包括土壤和地形地貌。(6)夏玉米产量高低与旱情分布等级呈负相关关系,旱情等级低的地区夏玉米产量高,旱情等级高的地区夏玉米产量低。对比旱情等级图和夏玉米产量图可以清晰的知道,内丘、威县、沙河等地旱情在不同年份各个生育期内相对较为重,夏玉米产量相对较低,表明旱情等级分布图在一定程度上与夏玉米产量基本吻合。(7)针对邢台地区夏玉米不同生育期提出不同的应对旱灾措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整播种时间、提高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引进抗旱性较强的新品种等。
【关键词】:邢台地区 夏玉米 TVDI 降水满足率 旱情动态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S4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17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干旱监测研究进展13-15
  • 1.2.1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14
  • 1.2.2 气象干旱监测研究进展14-15
  • 1.3 研究方法、路线15-17
  • 2 研究区概况17-23
  • 2.1 自然条件概况17-20
  • 2.1.1 地理位置17
  • 2.1.2 地形地貌17-18
  • 2.1.3 气候18-19
  • 2.1.4 水资源19
  • 2.1.5 土地资源19-20
  • 2.2 社会经济概况20-21
  • 2.2.1 行政区划20-21
  • 2.2.2 人口和经济21
  • 2.3 邢台地区农业旱灾概况21
  • 2.4 数据来源21-23
  • 2.4.1 MODIS数据介绍21-22
  • 2.4.2 植被指数数据22
  • 2.4.3 地表温度数据22
  • 2.4.4 土壤湿度实测数据和气象数据22
  • 2.4.5 社会经济数据22-23
  • 3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的建立23-33
  • 3.1 原理与方法23-24
  • 3.2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的处理24-25
  • 3.2.1 植被温度数据的处理24-25
  • 3.2.2 地表温度数据的处理25
  • 3.2.3 气象数据处理25
  • 3.3 Ts-NDVI特征空间的建立25-29
  • 3.4 干湿边方程的提取29-31
  • 3.5 模型的验证性评价31-33
  • 3.5.1 TVDI与LST和NDVI的关系31
  • 3.5.2 TVDI与实测土壤湿度性关性分析31-33
  • 4 邢台地区夏玉米干旱监测33-47
  • 4.1 基于TVDI指数旱情监测33-39
  • 4.1.1 研究区旱情等级的划分33
  • 4.1.2 旱情动态监测结果33-39
  • 4.2 基于气象数据旱情监测39-46
  • 4.2.1 降水量表征气象干旱39-46
  • 4.2.2 基于降水指数旱情监测46
  • 4.3 两种干旱监测差别46-47
  • 5 邢台地区干旱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47-52
  • 5.1 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47-48
  • 5.1.1 降水量影响47-48
  • 5.1.2 气温影响48
  • 5.2 与下垫面因子之间的关系48-50
  • 5.2.1 土壤影响48-50
  • 5.2.2 地形地貌影响50
  • 5.3 与灌溉之间的关系50-52
  • 6 农业旱情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52-55
  • 6.1 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52-54
  • 6.2 对策分析54-55
  • 7 结论与讨论55-58
  • 7.1 结论55-56
  • 7.2 讨论56
  • 7.3 创新点56-58
  • 参考文献58-63
  • 后记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英;樊景豪;;菏泽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J];山东气象;2006年02期

2 刘燕;卜晓娜;赵武;李琳;;安阳夏玉米生长期气候要素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S1期

3 李笑飞;;气象因素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4 赵霞;张绍芬;刘天学;李潮海;梅沛沛;王小星;;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5 魏瑞江;宋迎波;王鑫;;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9年05期

6 王曼英;;正交试验法在夏玉米种植中的应用[J];破与立(自然科学版);1977年01期

7 黎锦祥;按气候规律调整夏玉米播期[J];气象;1985年11期

8 李淑霞,冯瑞龙,赵继业,刘绍棣,程绍义;烟单14号夏玉米产量三因素最佳取值范围的探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9 耿平;李秋之;薛应征;;夏玉米不同追氮肥方式效果[J];河南科技;1990年04期

10 孙西凤,武建华;驻马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干旱特征及防御[J];河南气象;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鹰;;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云霞;;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余卫东;陈怀亮;;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4 高蓓;栗柯;李艳丽;;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东磊;刘连涛;梁钰;杨永胜;李存东;;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气候脆弱性分析[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房稳静;武建华;陈松;张静;李晨;刘端;;夏玉米洪涝灾害的模拟试验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陈楠;;夏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方文松;邓天宏;付祥军;;夏玉米干旱综合防御技术研究[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9 白莉萍;隋方功;孙朝晖;葛体达;吕银燕;周广胜;;土壤干旱胁迫对夏玉米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薛昌颖;刘荣花;马志红;;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研究[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夏玉米要高产 施肥策略很关键[N];农资导报;2013年

2 佘志娟;夏玉米产量有望再创新高[N];邯郸日报;2008年

3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夏玉米适时追肥可增产[N];农民日报;2010年

4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夏玉米追肥要适时[N];农资导报;2010年

5 记者 焦莉莉;辛集示范区夏玉米产量刷新全省纪录[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正定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尚清梅;夏玉米施肥技术[N];河北农民报;2006年

7 ;夏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技术[N];人民日报;2005年

8 武勇;宁夏玉米缺口将超过两百万吨[N];国际商报;2006年

9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陈新平;施肥策略不同 效果差异显著[N];农民日报;2013年

10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郭春华;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山东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惠芳;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夏玉米田的碳水高效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铁宁;减源对密植夏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石德杨;高产夏玉米密植效应与耐密机理研究及其氮素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魏珊珊;增密减氮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宜伦;超高产夏玉米氮肥运筹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许高平;基于蒸渗仪的夏玉米耗水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赵霞;夏玉米免耕精播限制因素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俊忠;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俊忠;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永军;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伶俐;夏玉米水分胁迫敏感性及水分适宜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卢霖;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抗倒防衰的调控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曹振凯;地膜及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范雨鑫;铁矿废石混合土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田鹏浩;不同施氮时期及分配对夏玉米个体生产能力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磊;河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提高途径和适宜种植模式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秋玲;夏玉米生理生态与生长特性对干旱过程的响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王子煜;夏玉米田间沟垄立体种植群体的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朱昆仑;综合农艺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及夏玉米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李卓然;不同氮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3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23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