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氮循环与中国农业氮管理

发布时间:2017-07-06 04:07

  本文关键词:氮循环与中国农业氮管理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生态系统 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氮平衡 氮损失 氮管理


【摘要】:作为全球活性氮制造量和氮肥消费量均最大的国家,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氮平衡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普遍认为中国农田施氮过量问题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氮的来源和去向,找出引起氮肥消费量高的原因,本研究运用氮循环基本原理,以2010年为例,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和国家统计资料,详细讨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氮输出和输入,重点分析了作物-土壤系统氮循环与氮平衡的特征。2010年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氮投入总体上过量,其数量基本上相当于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返回作物 土壤系统的氮量,大致在5 Tg N左右。在全国水平上,2010年化肥和有机肥带入农田的氮量,相等于作物吸氮量和农田氮损失量之和;由于化学氮肥流向的多样化,如林、牧、渔业和城市绿化等的氮肥消耗,以及部分经济作物包括果树和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的高量施氮,总体上粮食作物过量施氮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在耕地资源有限(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20%的世界人口)、有机废弃物中氮养分循环利用率低于30%、豆科作物播种面积较少且生物固氮占农田总氮投入不足15%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氮肥。然而,中国氮肥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在土地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施氮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氮肥消费量较大与粮食单产高、复种指数高和豆科作物种植比例低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保证人们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加之土壤基础肥力相对较低,农田化学氮肥投入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氮损失,既浪费了资源,也污染了环境。损失进入大气和水中活性氮以及环境中新产生的活性氮,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大气沉降和灌溉水返回农田,已经成为作物-土壤系统氮的重要投入项。由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转化过程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复杂性,循环过程中的氮损失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氮素进行优化管理,才能将氮损失降低到最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农田施氮的环境风险,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现氮优化管理、达到降低农业生态系统氮肥投入的目的。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 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氮平衡 氮损失 氮管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856,511390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5B01)
【分类号】:S181;S143.1
【正文快照】: 氮肥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除农村政策调整、品种更新、农田水利建设等因素外,化肥投入,特别是氮肥投入持续大量增加,是一个关键因素。而且,高产品种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强。然而,氮肥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虎;张铁涛;张志强;耿业业;高秀华;杨福合;邢秀梅;;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冬毛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1年12期

2 陈燕;冯京海;张敏红;刘圈炜;姜礼文;;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氮代谢和氮排放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年10期

3 王维;徐道青;刘小玲;孙礼胜;余宏旺;彭华升;李秀珍;屈磊;郑曙峰;;安徽沿江棉区棉花区域大配方效果验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23期

4 ZHANG Junke;WANG Yuesi;HUANG Xiaojuan;LIU Zirui;JI Dongsheng;SUN Yang;;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Aerosols in Beijing Using an Aerodyne High-Resolution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5年06期

5 谢小兵;蒋鹏;黄敏;曹放波;周雪峰;张瑞春;陈佳娜;伍丹丹;邹应斌;;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年04期

6 江涛;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Nitrogen budge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rainage are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2年04期

7 Dawei Hu;Chunlin Li;Hui Chen;Jianmin Chen;Xingnan Ye;Ling Li;Xin Yang;Xinming Wang;Abdelwahid Mellouki;Zhongyang Hu;;Hygroscopicity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lkylaminium sulfat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1期

8 程玉婷;王格慧;孙涛;成春雷;孟静静;任艳芹;李建军;;西安冬季非灰霾天与灰霾天PM_(2.5)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征比较[J];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9 彭绪玲;姜振邦;李仁勇;;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PM2.5中的5种阳离子和3种有机胺[J];化学分析计量;2014年S1期

10 王兴;马嫣;郑军;陈敏东;Halim Jabbour;;大气中痕量有机胺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晓锋;缩合单宁与水解单宁对奶牛日粮氮利用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2 孙刚;基于光谱信息的植被氮素快速探测仪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3 吴良泉;基于“大配方、小调整”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区域配肥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黄高强;我国化肥产业发展特征及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柯顺魁;工厂化育苗生产运营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李周晶;华北平原不同水肥及栽培模式下的农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定量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曹健;有机资源与化肥配施农业模式的农学和环境效应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王晶懋;水分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早熟禾生理指标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3 李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水稻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刘羚慧;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大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陈燕;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氮代谢和有害气体生成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6 张天然;黄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有机胺的组成、来源及粒径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祁骞;醛类化合物水相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邓宏志;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丽平;青岛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及其前体气体的浓度特征和气—粒平衡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唐尘;上海市城区和工业区气溶胶吸湿性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永恒;我国氮肥工业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J];化肥工业;2004年01期

2 高力;张卫峰;王利;曹仑;马文奇;高祥照;张福锁;;优惠政策调整对我国氮肥企业的影响分析[J];化肥工业;2007年04期

3 朱兆良,孙波,杨林章,张林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5年04期

4 林葆,李家康;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全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J];土壤学报;1989年03期

5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崔振岭;马文奇;陈新平;江荣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热带地理;2000年02期

2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优化设计探讨[J];热带地理;2001年01期

3 王建林,胡单;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最优增长单部门模型的建立与影响参数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年04期

4 ;我国将加快打造农业生态系统[J];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03期

5 徐效俊;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推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01期

6 王东阳;;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02期

7 李桂珠;许运新;侯玉兵;;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8 林文谋;;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演进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8期

9 李典友;;蚯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8年05期

10 戴桂金;杨知建;肖润林;;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佐锐;;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2 欧一智;黄国勤;;江西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黄国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4 朱玉林;李明杰;;湖南洞庭湖平原区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核算与比较[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5 朱玉林;李明杰;;基于能值理论的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系统绿色GDP核算研究[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6 王东阳;;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工程管理[A];高科技产业的系统工程管理论文集[C];2003年

7 郭选政;张江玲;;新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建设初探[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宇万太;张璐;沈善敏;;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磷和氮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作物产量增益[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唐建军;陈欣;;浅论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综合管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高志康;;淮河淮南段区域生态规划中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赵亚夫;传统农业生态系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2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赵亚夫;农业生态系统[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赵朔 通讯员 田展;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卢春桃;大丰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优化[N];经济消息报;2000年

5 郑文钵;稻鸭共作一种新型的农业生态系统[N];北京科技报;2001年

6 王海容;如何打造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苏玉君 孔岩 曹颖 通讯员 麻碧华 汪玲玲;江浙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王硕;适度合理利用是保持草地健康的重要手段[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9 李洁尉;“两院“一成果被国际组织采纳[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特约记者 柏斌;中德专家研讨中国生存景观[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玉振;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模式构建[D];河南大学;2007年

3 朱玉林;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马晓勇;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陈玉香;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艳;中国温室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鑫;新疆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李国军;吉林省中部城郊型农业生态系统磷素循环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宏;临洮县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4 颉鹏;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动态演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5 徐志宇;中国南方红壤经济发达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秦春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产品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7 裴雪;基于能值分析的哈尔滨农业生态系统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邱翠华;基于能值分析的黄河下游平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熊林金;宁乡县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与模式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祝文烽;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评估及其管理学模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24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24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