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周年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揭示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影响机理,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25%稻麦秸秆均还田、50%稻麦秸秆均还田、75%稻麦秸秆均还田、100%稻麦秸秆均还田、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等7个秸秆处理,经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周年秸秆还田量对三年麦田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秸秆还田后三年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效果最好的还田量主要集中在50%和75%。其中,第一年以50%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明显;到第三年以75%还田量影响最显著,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61%、4.05%、18.25%和5.90%。在前两年,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均有增产效果,但在第三年,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略微减产。6个秸秆还田处理中只有50%稻麦秸秆均还田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在三年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分别为11.23%、14.74%和14.29%。综合来看,50%稻麦秸秆均还田最适宜当地小麦高产栽培。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小麦产量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2) 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CX2014001)
【分类号】:S512.1;S141.4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每年作物秸秆总量达8亿吨,约占全世界总量的30%。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富含大量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为下茬作物高产栽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1-3]。秸秆还田作为农作物循环利用的一种还田方式,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利群;张大伟;卞新民;;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1期
2 王宁;闫洪奎;王君;李必富;张永坤;曹敏建;;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高赞;高美荣;;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徐全辉;赵强;;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茄子光合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3 杨秋莲;徐全辉;;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4 杨黾;杨丽娟;常青;郭艳君;宋夏夏;黄晓杰;;不同秸秆用量对保护地黄瓜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06期
5 高金虎;孙占祥;冯良山;文凤;吴昌娟;;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6 董守坤;刘丽君;孙聪殊;李小梅;马春梅;龚振平;祖伟;;氮肥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年05期
7 董印丽;樊慧敏;王建书;王金凤;;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8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安徽省蒙城县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9 丛惠芳;孙治军;张梅;于桂香;杨守军;孙秀波;;覆盖施肥对丘陵冬小麦增产效果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4期
10 张立强;汪有科;员学锋;张吉祥;于晓蕾;刘超;;不同水分状况下秸秆覆盖量对玉米根、冠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永红;韭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安辉;不同稻蟹生产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及综合效益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旺林;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环境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娟;渭北旱塬连作玉米田保护性耕作与轮耕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扶明英;秸秆集中深埋对土壤养分淋失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龚万涛;开沟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程科;保护性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芙荣;滨海滩涂盐渍土覆盖阻盐控盐和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模式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7 汪玉芳;作物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培肥增产的效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8 查良玉;机械开沟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技术低碳特点与经济效益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9 余为仆;秸秆还田条件下盐胁迫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10 祝飞华;关中地区农田土壤物理退化特征及危害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2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3 关兴照,李成泰;秸秆直接还田试验应用效果研究[J];杂粮作物;2002年05期
4 孙海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5 李月华;郝月皎;李娟茹;王英霄;许永红;;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6 宿庆瑞;玉米秸秆肥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年03期
7 刘如清;秸秆→土壤→作物[J];湖南农业;1997年06期
8 王淑平,江源,贾书刚,鞠善宏;秸秆还田对玉米高产、稳产、优质效应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顾克礼;刘世平;郭勋斌;张秀美;田文科;蒋植宝;王力扬;陈洪礼;张永泰;谢云峰;袁秦;;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亚菲;强化秸杆还田 增加培肥地力[J];南方农机;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3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4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司欲辰;土壤养分测试仪[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5期
6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7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8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9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贾小红;高如泰;任慧勤;陈清;黄元仿;梁金凤;;种植结构变化对菜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记者 赵红梅;“土壤养分管理与平衡施肥”让农民亩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报;2006年
4 通讯员 伍军邋彭建国;塔西南与喀什合作研究土壤养分[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通讯员 徐翔 何宜坦 记者 刘伟;全村农田吃上“营养配餐”[N];连云港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继运 研究员;以分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冯国明;蔬菜合理轮种 降害增肥减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听五看”[N];山西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5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6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贾生尧;基于光谱分析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与仪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洁;山西省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禾口土壤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5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马桦薇;煤炭基地村庄复垦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态袋土壤变化与植被恢复情况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1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3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