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4 13:07

  本文关键词: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免耕 碳库管理指数


【摘要】: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免耕转变为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2012-2014年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均对土壤LOC含量、活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LOC/SOC)和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原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TS),虽然旋耕-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TS-STS)提高了0~30 cm土层的LOC含量,但其土壤中LOC/SOC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下降。而免耕-深松秸秆还田(NTS-STS)处理和耕作方式未转变的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在0~10 cm土层其LO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NTS-STS处理显著提高LOC/SOC比例。耕作方式转变导致RTS-STS处理碳库管理指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而NTS-STS处理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耕作、秸秆、年份、耕作与秸秆、耕作与年份及3者交互作用是导致耕作方式转变后各处理0~30 cm的LOC含量变化的主要作用力(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将长期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可显著降低土壤SOC中的LOC比例,降低碳库管理指数,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而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下层(10~30 cm)的土壤碳库活性。
【作者单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山东耕地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免耕 碳库管理指数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5CQ00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2015YQN37)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07)共同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增刊2):39-45.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z2.006 http://www.tcsae.orgTian Shenzhong,Guo Honghai,Dong Xiaoxia,Dong Liang,Zheng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年04期

2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土壤活性有机碳[J];生态学杂志;2006年11期

3 刘合明;杨志新;刘树庆;;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4 郑红;;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11年06期

5 陆昕;孙龙;胡海清;;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因素[J];森林工程;2013年01期

6 沈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年03期

7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条件下碳分解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8 黄威;陈安磊;王卫;谢小立;童成立;刘守龙;苏衍涛;;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9期

9 张剑;汪思龙;王清奎;刘燕新;;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10 向成华;栾军伟;骆宗诗;宫渊波;;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红;;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碳分解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唐国勇;李昆;;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艳星;间伐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董扬红;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颖哲;安太堡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云红;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徐侠;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莫汝静;岷江上游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瑜;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张昊楠;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沈玉娟;太湖湖滨带不同水份梯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倩;基于牛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1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41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c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