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3:00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黑土 土壤微形态 土地利用方式


【摘要】:研究了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土壤的微形态特征,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今后合理利用黑土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黑土土壤粗颗粒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矿物,偶有云母;人类耕作活动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粒径较小的颗粒流失,表土层粗颗粒的特征值(面积、周长、等圆直径、长径、短径)变大。2天然草甸黑土的土壤孔隙度很少且孔隙以管道状为主;人类耕作活动影响的耕地、撂荒地、人工林地孔隙度较大,且孔隙形状不规则,呈堆集性孔隙;退耕还林及土地撂荒对孔隙结构有改善,孔隙度增加。3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B层和C层还有一些呈絮状凝团和斑状的铁锰新生体;土壤有机物在A层中以植物残体、腐殖质和蚯蚓排泄物为主,B层中主要是一些腐殖质絮状物和颗粒物,C层基本无有机物。4人类耕作活动影响的土壤微垒结主要为填集状垒结,天然草甸土为包膜状垒结;微结构呈海绵状微结构。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
【关键词】黑土 土壤微形态 土地利用方式
【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方向性项目
【分类号】:S151.9
【正文快照】: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诱发土壤问题,如过度垦殖、水土流失、重金属及有机质污染等,使得地球表面可用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减少和土地质量降低,继而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和安全。土壤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形态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莹;王数;张晓娜;王秀丽;张凤荣;;北京小西山山前洪积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形态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2 何萍萍;于镇华;王银锁;金剑;刘居东;李树学;王光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3 李欣宇;宇万太;李秀珍;;遥感与地统计方法在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秦鱼生;涂仕华;王正银;冯文强;孙锡发;;长期定位施肥下紫色土土壤微形态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张旭;;关中地区两种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6 庞奖励;黄春长;张旭;周自翔;查小春;;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J];土壤学报;2007年05期

7 孟凯,张兴义,随跃宇,赵军;黑龙江海伦农田黑土水分特征[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8 何毓蓉,黄成敏,宫阿都;中国紫色土的微结构研究——兼论在ST制土壤基层分类上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年01期

9 何毓蓉,黄成敏,徐建忠;湘赣浙滇川紫色土微形态比较研究[J];山地研究;1996年S1期

10 何毓蓉;潘乐华;文安邦;;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退化研究——Ⅱ.紫色土退化的微形态特征[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美娟;关中东部合阳地区土壤微形态对退耕还林的响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自翔;西安黄土台塬土壤微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海燕;张丹;张瑜;青会;杨蒙岭;杨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6年04期

2 李婷;李晶;杨欢;;基于遥感和碳循环过程模型的土壤固碳价值估算——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6年02期

3 陈轩敬;赵亚南;柴冠群;张珍珍;张跃强;石孝均;;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土综合肥力演变及作物产量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4 吕文星;唐洪波;刘东旭;王国重;王玉明;李东;;青海省大峡灌区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变异特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12期

5 王滨;吴福忠;杨万勤;李俊;彭艳;曹瑞;;四川盆地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截留及淋溶流失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6 吕文星;唐洪波;刘东旭;王国重;王玉明;李东;;青海省大峡灌区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变异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5期

7 蔡艳;郝明德;臧逸飞;何晓雁;张丽琼;;不同轮作制下长期施肥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J];核农学报;2015年02期

8 贺维;张炜;胡庭兴;陈洪;王茜;罗杰;;施肥对1年生桢楠幼苗生长及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年01期

9 张玉柱;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周强;郭永强;尚瑞清;;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微形态研究[J];土壤学报;2015年05期

10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葛翠萍;;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盈亏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学佳;秦岭南侧郧县弥陀寺剖面黄土地层序列及其风化成壤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向民;栾英波;郭高轩;梁亚南;;北京平原第四系的三维结构[J];中国地质;2009年05期

2 侯雪莹;韩晓增;王树起;宋春;张迪;;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2期

3 庞奖励;黄春长;张旭;周自翔;查小春;;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J];土壤学报;2007年05期

4 王光华;齐晓宁;金剑;刘俊杰;王洋;;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全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4期

5 樊华;赵方莹;孙保平;丛志军;;北京市门头沟区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08期

6 王光华;金剑;韩晓增;刘居东;刘晓冰;;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7 王俊华;尹睿;张华勇;林先贵;陈瑞蕊;钦绳武;;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7年01期

8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李书田;何萍;;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9 杜自强;王建;沈宇丹;;山丹县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10 辛存岳;郭青云;魏有海;郭良芝;翁华;;干旱地区农田浅耕对杂草控制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登明,孟庆阁,李志恒;赤峰地区退化土地利用方式与生产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S1期

2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陈煌,罗金发,吴泓涛,周建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3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郑国砥;黄泽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学峰;赵睿;李媛媛;陈小勇;;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5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徐长林;;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6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7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8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王克林;;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9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10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6 宋敏;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8 江淼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9 宋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菁;陕北南泥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8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68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