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状况及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剖面分布

发布时间:2017-07-20 15:21

  本文关键词: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状况及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剖面分布


  更多相关文章: 滨海盐渍型水稻土 耕层 土壤容重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剖面分布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盘锦地区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的田间调查采样,结合室内检测,在摸清土壤耕层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的耕作层状况、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剖面分布特征,以及各活性组分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得出了具体以下几点结论:1.辽宁滨海盐渍型高产水稻土的耕层厚度集中分布在18-20cm,平均为18.29cm,低产水稻土耕层厚度集中分布在14-16cm,平均厚度为15.02cm:高产田犁底层厚度集中分布在6~8cm,平均厚度为8.26cm,低产田犁底层厚度集中分布在9~11cm,平均厚度为11.02cm;高产田块耕层的土壤容重范围为0.73-1.38g·cm-3,平均土壤容重约为1.22g·cm-3,低产田块的土壤容重范围为0.86~1.46g·cm-3,平均土壤容重约为1.31g.cm-3。高产田耕层厚度大于低产田,犁底层厚度小于低产田,容重小于低产田,显著性分析都为极显著。2.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剖面分布皆呈逐层下降的趋势,可溶性有机碳规律性不明显;高低产水稻土之间,各组分的含量差异相同层次之间比较都不明显。3.相关性分析显示,易氧化有机碳无论整体还是分层,与土壤有机碳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耕层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他三层相关性不明显,且随着土层的加深,相关系数逐层下降;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在剖面分布上无相关性。4.三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无论整体还是分层次比较,均表现为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关键词】:滨海盐渍型水稻土 耕层 土壤容重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剖面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3-20
  • 1.2.1 水稻土耕层状况研究进展13-14
  • 1.2.2 水稻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研究进展14-20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20-22
  • 1.3.1 研究内容20-21
  • 1.3.2 技术路线21-22
  • 2 材料与方法22-27
  • 2.1 供试材料22-24
  • 2.2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24-26
  • 2.2.1 水稻土耕层状况分析方法24
  • 2.2.2 水稻土有机碳测定方法24
  • 2.2.3 水稻土易氧化有机碳测定方法24-25
  • 2.2.4 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25
  • 2.2.5 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25-26
  • 2.3 数据处理26-27
  • 3 结果与分析27-55
  • 3.1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状况分析27-31
  • 3.1.1 辽宁滨海盐渍型不同产量水稻土耕层、犁底层厚度统计分析27-29
  • 3.1.2 辽宁滨海盐渍型不同产量水稻土耕层容重统计分析29-31
  • 3.2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分析31-35
  • 3.3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分析35-47
  • 3.3.1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易氧化有机碳分析35-39
  • 3.3.2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分析39-43
  • 3.3.3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分析43-47
  • 3.4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47-51
  • 3.4.1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易氧化有机碳与有机碳相关性分析47-48
  • 3.4.2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相关性分析48-50
  • 3.4.3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相关性分析50-51
  • 3.5 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整体分析51-55
  • 4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韩晓日;杨劲峰;刘宁;李巧宁;房大伟;;长期施肥对棕壤矿物吸附点位钾有效性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6期

2 屈凡柱;于君宝;孟灵;徐刚;;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碱蓬群落土壤树脂磷测定及剖面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3 王玉,张一平,郑继勇,张建军;饱和流运移土壤溶质剖面分布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4 贾恒义,,雍绍萍,田积莹;X土非代换性钾剖面分布模型与系统分类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1994年03期

5 谢育平;周舟;金一鸣;;长期施用畜禽粪便稻田土壤氮素养分的剖面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6 杨继松;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邱亚群;甘国娟;刘伟;刘妍;侯洪波;李裕元;彭佩钦;;湖南典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流失风险[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8期

8 姜勇,张玉革,梁文举,闻大中;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9 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周清;张杨珠;;亚热带不同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剖面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10 吕福堂;张秀省;董杰;;日光温室土壤速效养分剖面分布和累积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伟伟;辽宁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状况及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剖面分布[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2 谢林花;长期不同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形态转化及剖面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席春艳;不同施氮水平对免耕农田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8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68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4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