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本文关键词: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
【摘要】:【目的】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对东北黑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明确中国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实践中土壤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为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时间趋势分析法探讨17个国家级黑土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26年来土壤养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别总结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在监测初期(1988—1997年)、监测中期(1998—2003年)和监测后期(2004—2013年)的变化规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在分析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碳氮比(C/N)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碳和氮之间的养分平衡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监测时期上述5大肥力指标对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得出该区综合肥力主要贡献因子,并分别计算3个不同监测时期黑土区土壤综合肥力属性得分。【结果】黑土区农田土壤经过10—26年的演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与监测初期相比,监测后期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33.9%、43.9%、27.6%、90.3%和11.8%,有效磷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土壤有效磷含量发现,监测后期71.4%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维持在15.0—50.0 mg·kg~(-1),既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不至于引发地下水环境污染,而28.6%的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已超过50.0 mg·kg~(-1)的环境阈值,应及时控制磷素的输入。分析主要肥力因素有机碳和全氮之间的关系表明,黑土区土壤C/N略有下降趋势,从1988年的10.3降至2013年的9.6,下降了6.8%。黑土区5个肥力指标得分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OMTNANAPAK,说明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的关键因素;监测初期和监测中期土壤综合肥力属性得分平均值分别为-1.099和-0.541,而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属性的得分增加到了0.5888,监测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在农民常规施肥条件下,经过10—26年的长期耕作,黑土区土壤肥力在监测后期得到显著改善,但28.6%的监测点应注意控制磷肥用量,以免引起水体污染;而监测区黑土C/N呈逐年下降趋势,应该加大有机物料的投入,以维持土壤碳氮的养分平衡。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关键词】: 黑土 常规施肥 长期监测 有效磷 碳氮比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249)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约3 200万hm2,土壤养分含量丰富,物理性质良好,适宜农业耕作,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供给基地。2013年,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高达1 302.50亿kg[1]。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以及肥料的合理使用是粮食持续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景;王政;;试论东北黑土区沙漠化防治[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2 回莉君;;吉林省东北黑土区重点治理项目可研通过审查[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年05期
3 李志飞;许靖华;吕志学;;东北黑土区埂带植物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年03期
4 臧艳;;宽甸县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的主要做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年02期
5 郑秀文;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调查[J];沿海环境;2002年10期
6 鄂竟平;加强领导 明确重点 全力搞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11期
7 杨文文,张学培,王洪英;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8 王跃刚;赵贵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全面启动[J];吉林水利;2005年10期
9 刘宪春,温美丽,刘洪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俊;李爽;于明;;试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治理政策和办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举;蔡强国;李国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对粮食安全的影响[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范建荣;;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蔡壮;;东北黑土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4 孙传生;罗志有;李涛;芦贵君;王大中;;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孙传生;黄长海;朱大为;夏广伟;王晓平;;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探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传生;罗志有;李涛;芦贵君;王大中;;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探讨[A];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周江红;;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朱贵云;武治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基于经济学视角[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范昊明;蔡强国;郭成久;王铁良;苏芳莉;崔明;;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与水土保持治理指标探讨[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沈波;张锋;;东北黑土区三级区划研究及水土保持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贾君洋;东北黑土区计划3年治理水土流失2800平方公里[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孙英威;我国启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冯建维 记者 贾红路;东北黑土区大规模治理启动[N];黑龙江日报;2008年
4 王旭飞;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通过国家验收[N];黑龙江日报;2011年
5 记者 郑秀文 通讯员 陈浩生;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记者 李力邋朱靓;东北黑土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启动[N];经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周怀龙;拯救东北黑土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刘宝元;科学防治水土流失[N];中国水利报;2009年
9 ;东北粮仓或因水土流失减产40%[N];粮油市场报;2008年
10 贾红路;黑土地开始大规模抢救性治理[N];黑龙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令钦;东北黑土区沟蚀机理及防治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国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钟云飞;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斯;东北黑土区农林复合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刘远利;WEPP模型(坡面版)在东北黑土区的适用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鹏杰;东北黑土区设施农业土壤中酞酸酯时空分布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2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59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