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
张社梅蒋远胜
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采用改进后的CD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四川省1998—2012年农
业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式增长阶段,内容提要技术进步已成为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业机械投入贡献远高于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偏向劳动节约型,应进一步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规模报酬
但农业技术效率的损失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的下降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效益显著,
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报酬
DOI:10.13246/j.cnki.jae.2015.02.010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难点,也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农业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1998—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
年增长率达到9.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43元增加到7001值由1455亿元增加到5433亿元,
元,年增长率达到10.02%。但同时,也看到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资源趋
环境容量趋小、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凸现,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减、
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农业功能拓展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都要求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厘清影响全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明确政策支持导向和重点,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一、文献综述
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为了对要素投入量和生产率在农
诸多学者在此领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资本、劳动力、土地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具体量化,
作为三大基本投入要素,其增加对产出的影响是不可置疑的。除此之外,讨论最多的一类因素就是技术进步。Solow(1957)提出了著名的索洛余值法,首先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增长模型,并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作了定量测算。但应用索洛余值法需要事先确定要素的产出弹性,由此,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以下简称CD生产函数)一度成为其“搭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生产实践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发现技术进步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新技术(品种、工艺)的推广应用带来产出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303168);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013ZR0092);四川省科技厅2012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及科技支撑监测分析系统”年度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85—
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的增长外,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高、组织管理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协调等因素都能引起产出的增长(郁庆璘,1985),也就是广义技术进步。在测算方法上,也出现了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个分支,它们各有特点:非参数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设定具体函数而导致的偏差,但不具备统计特征,不能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参数方法设定了具体模型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进行统计检验,能够根据研究需要进一步区分无效率项和随机误差项。
S.1991)采用随机已有多位学者对我国以及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分析。樊胜根(Fan,
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1965—1985年的农业生产增长因素进行分解,主要考察了劳动力、耕地、化肥、农家肥、机械以及技术进步、制度效率对农业产出的增长作用。袁开智(2008)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
并将农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分解为狭义技沿模型对我国1985—2005年的农业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
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和资源配置效率四部分,使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关于省级层面的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也较多,如王继祥等(2012)应用海南省18个县市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CD函数模型分析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林少伟等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1990—2004年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也有学者研究财政投入、科技
2006;魏朗,2007;Liu,Y.等2005)。投入、土地制度变革等某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林少伟等,
已有文献对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多数定量研究中,对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延伸至技术效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在省级层面
CD生产函数仍应用较多,上;其二,,估计方法上,但均未考虑投入要素质量提升所引起的偏要素技术
兼具了模进步的作用;超越对数函数虽然摒弃了CD生产函数假定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固定的不足,
型形式设立的一般性和估算的简便性,但是如果变量太多,容易产生多重共线。因此,如何合理的确立生产函数形式仍有待于探讨。
正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综合采用改进后的CD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四川省1998—2012年农业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特点如下:(1)从投入要素增长、狭义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报酬等方面全面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2)充分考虑偏要素技术进步作用,并
既考虑全省的普遍特征,也考虑不同地区的情况;(3)时间综合应用CD生产函数和前沿函数的优势,
1998年之后我国进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期,上选择1998—2012年,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放
开,市场化程度提高,比之前更加符合生产函数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同时1998年重庆从四川省分离,可以保持样本数据的一致性。
二、理论分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五花八门,但具有普遍意义的是E.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分解办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改善,生产规模效益,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郁
1985)。这种分类法清晰地展示了技术进步可以抽象的根据其促进产出的途径,庆璘,而不是具体因素。另外,考虑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实际生产并非总能达到理论设计的前沿面,从而造成
M.Farrell和H.Leibenstein提出技术效率概念。综合考虑已有关于经济增长研究技术效率的缺失,
的成果,以及近年来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本研究将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归
劳动力、物质投入)、狭义技术进步(主要是新技术、新结为五部分:投入要素的增长(主要指土地、
S.1991)。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应用)、技术效率的提高、规模报酬收益以及资源配置改进效益(Fan,
具体见图1。
F2分别表示T1、T2时期两条生产曲线,图1直观地反映了几种要素在生产增长中起的作用。F1、
—86—
张社梅等: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
图1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分解图
在狭义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生产的前沿面由Y1抬高到Y2,可用T2-T1表示,这是技术进步贡献中核心的部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差距的缩小可视为效率的改进,可用E2-E1表示。规模报酬反映的是所有要素按照不变的比例增加,产出能否增加相应的倍数。规模报酬可能出现递增、递减或者
A点将由45度线上升到S点,不变三种情况。假设农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而不是A'点。资源配置
改进效益比较复杂,指对于一定量的总要素投入水平,通过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投入量的优化配置达到高产出的目的,但其宏观层面的估算,只能借助经济学理论对要素配置从总体上进行估算。投入要素的增长贡献就可以用Z表示。Y2-Y1=Z+(T2-T1)+(E2-E1)+U。规模效率(无论递增、递减或者不变)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统一归到U。
三、模型的确定及数据整理
(一)全要素增长率公式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为了对农业经济增长结构的五部分作用进行定量测度,这里首先介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全要素增长率公式。
根据随机前沿函数中技术效率的定义,有
Yit=f(Xit,t;β)evit-uit(uit>0,t=1,2,…,T)(1)
lnYit=lnf(Xit,t;β)+vit-uit(2)两边取对数得,
f(Xit,t;β)、Yit、Xit分别表示第i地区第t年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函数,其中,以及实际产出和所有解
2,…T释变量,它们构成了一个面板数据(PanelData)。该面板数据是在要估计的时间轴范围t=1,
内选取各地区的投入要素和产出数据组成截面构造而成的。t是时间趋势项,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
2β代表所有待定系数。不可控的随机误差项vit被假定服从正态分布vi~N(0,σv),并且与技术变量,
效率误差项μit相互独立。
对式(2)两边关于时间t求导数就有:
·dlnYlnFlnFdlnXiu=+∑-=TP+dttlnXidttiεi∑idlnXi·+TEdt(3)
—87—
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根据Divisia全要素增长率指数公式,有:
·dlnXidlnY-∑Si×TFP=dtdti
TFP为全要素增长率,Si=其中,ωiXiω为第i种要素的价格。∑ωiXi
将式(5)代入Divisia全要素增长率指数公式中,合并即有:
TFP=TP+··(4)∑(εi-Si)
i·dlnXi·+TE=TP+(ε-1)dt∑iεidlnXi+εdt∑(
idlnXi·εi-Si)+TEdtε
(5)
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和第四项分别为狭义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可由CD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求出。等式右边的第二项即为规模报酬收益率,它等于投入要素增长率以标准化
其中ε=弹性(即弹性份额)为权重的加权平均中规模报酬递增的部分,为规模报酬指数。根∑εi,
据ε与1的大小,农业产出分别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等式右边的第三项为资源(生
它采用要素投入增长率以标准化弹性与支出份额之差为权重的加权平均产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
来度量。由于测算资源配置效率时需要使用价格数据,而目前来看许多投入要素的价格数据难以获得、失真严重或者搜集的工作量太大,如假设这部分的变化率为零,则得到简化的分解公式(6)(袁开
2008):智,
TFP=TP+(ε-1)
(二)本文采用的模型
生产函数形式一般采用CD函数或超越对数两种,后者的优点在于:放宽了要素间替代弹性不变的假定,允许存在非中性的技术进步,但在估计中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CD生产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经济增长的基本结构,但只能反映要素数量变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不能反映要素随时间的推移质量的改变对产出的增长贡献,即不能反映偏要素技术进步。为了同时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情况以及漏掉偏要素技术进步贡献,本文将采用改进后的CD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分析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模型具体
44∑iεilnXi·+TEεdt(6)
形式设定为:lnyit=α0+α1t+α2t+2(βj∑j=1+βAjt)lnxj+γ1disait+βNN+vit-uit=αit+(βj∑j=1+
2yit表示i地区第t年农林牧渔业总βAjt)lnxj+γ1disait+βNN+vit。其中,αit=α0+α1t+α2t-uit。式中,
2,3,…,21);Xj(j=1,2,3,4)依次为该地区当年的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产值(i=1,
disait为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N表示地区虚变量,t为时间变量,化肥用量,是技术进步的
vit和uit分别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两个误差项,代理变量,αi、βj、βAj、γ1、βN均为待估参数。
(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要收集的数据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物质投入、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等,采用1998—2012年21个地市的315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所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各自的单价。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各地市农业总产值可比价格指数对产值进行了折算。物质投入费用地市一级没有可直接利用的统计数据,本文用农业机械动力、化肥用量两大主要投入物品近似代替物质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量选用四川省和各地市农林牧渔劳动力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量的基础数据。土地投入用各地市年末实有耕地面积表示。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用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表示。以上数据均通过1999—2013年的《四川统计年鉴》可以直接获得。
—88—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0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