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溴环十二烷手性对映体对玉米的选择性毒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六溴环十二烷手性对映体对玉米的选择性毒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六溴环十二烷 对映体 玉米 抗氧化酶活性 DNA损伤 丙二醛 细胞损伤
【摘要】:六溴环十二烷为典型的手性持久性有机物,除了具有持久性有机物的一般特征外,其特有的对映体在生物体内还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因此,研究六溴环十二烷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效应对正确的评估其环境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研究了γ-六溴环十二烷(γ-HBCD)对玉米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效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得到(+)γ-HBCD和(-)γ-HBCD两个对映体。以玉米为受试植物,将幼苗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γ-HBCD、(-)γ-HBCD和外消旋HBCD((rac)γ-HBCD)溶液中。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根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长度、地上部分长度等生理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且抑制率为(+)γ-HBCD(rac)γ-HBCD(-)γ-HBCD;与(rac)和(-)γ-HBCD相比,低浓度的(+)γ-HBCD显著诱导了玉米根和地上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组蛋白H2AX的磷酸化水平随HBCD对映体和外消旋体暴露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γ-HBCD的诱导最为显著,表明幼苗体内可能发生了对映体选择性DNA损伤。不同浓度HBCDs的对映体对幼苗体内MDA含量影响差异显著,(+)γ-HBCD和(rac)γ-HBCD暴露下的实验组,机体发生直接损伤,导致MDA含量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γ-HBCD在低浓度组与空白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浓度时,外源污染物引起幼苗的氧化应激,导致其MDA含量降低。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对植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γ-HBCD暴露下的幼苗根部分生区细胞损伤最严重,(rac)γ-HBCD暴露的幼苗损伤程度次之,(-)γ-HBCD对玉米幼苗根部分生区细胞没有显著影响,细胞结构和形态与正常生长的幼苗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γ-HBCD对玉米产生了对映体选择性毒性效应,且(+)γ-HBCD的毒性强于(rac)γ-HBCD和(-)γ-HBCD。
【关键词】:六溴环十二烷 对映体 玉米 抗氧化酶活性 DNA损伤 丙二醛 细胞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92;X17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简介9-11
- 1.2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简介11
- 1.3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环境分布11-12
- 1.3.1 环境介质中HBCDs的污染水平11-12
- 1.3.2 生物体中HBCDs的环境水平12
- 1.3.3 人体中HBCDs的环境水平12
- 1.4 六溴环十二烷(HBCDs)及其异构体的生物富集和转化12-13
- 1.5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的毒理效应13-15
- 1.5.1 HBCDs对肝脏的毒性13-14
- 1.5.2 HBCDs对神经系统的毒性14
- 1.5.3 HBCDs对内分泌的干扰14-15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15
- 1.7 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γ-六溴环十二烷对映体的分离与制备17-19
- 2.1 材料与方法17-18
- 2.1.1 试剂和仪器17
- 2.1.2 对映体的分离、制备17-18
- 2.2 对映体构型的确定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γ-六溴环十二烷对映体对玉米的氧化损伤19-41
- 3.1 材料与方法19-23
- 3.1.1 试剂和仪器19
- 3.1.2 植物暴露和毒性实验19-20
- 3.1.3 酶的提取与分析20-22
- 3.1.4 γ-H2AX的提取与分析22-23
- 3.1.5 统计分析23
- 3.2 结果与讨论23-39
- 3.2.1 γ-HBCD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3-26
- 3.2.2 γ-HBCD对植物体抗氧化酶的对映体选择性效应26-35
- 3.2.3 γ-HBCD诱导玉米γ-H2AX焦点的产生35-39
- 3.3 本章小结39-41
- 第4章 γ-六溴环十二烷对玉米氧化损伤机理研究41-51
- 4.1 材料与方法41-42
- 4.1.1 试剂与仪器41
- 4.1.2 MDA的提取与分析41
- 4.1.3 根尖超薄切片的制作与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41-42
- 4.2 结果与讨论42-49
- 4.2.1 γ-HBCD对映体对植物体内MDA含量的影响42-46
- 4.2.2 光镜结果分析46-47
- 4.2.3 透射电镜结果分析47-49
- 4.3 本章小结49-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婕;杨亦文;吴平东;;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对氟西汀对映体的吸附性能[J];应用化学;2007年05期
2 王光华;周良模;陈水挟;罗红红;王将克;;手性(一)毛细管柱对化石氨基酸对映体的分离[J];分析化学;1987年09期
3 金恒亮,D.W.阿姆斯屈隆;冠醚对映体在β-环糊精柱上的分离[J];色谱;1990年01期
4 S.N.Black;石蓉;;用结晶化学法制备多效唑对映体[J];农药译丛;1991年04期
5 楼献文,刘有勤,王清海,朱道乾,周良模;气相色谱对映体标记法测定实际样品中氨基酸[J];色谱;1992年04期
6 吴兰均,刘桂兰,宓爱巧,蒋耀忠;对映体的气相色谱分析——Ⅰ.氨基酸和吡啶胺的分离测定[J];色谱;1992年05期
7 陈玉青;马郑;安芳;郭兴杰;;直链淀粉手性固定相法分离利阿唑对映体[J];色谱;2008年05期
8 胡成一 ,阎佐鹏;地质体中氨基酸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J];地质地球化学;1980年06期
9 王清海,王光华,周良模;手性固定液及其用于对映体分离[J];色谱;1988年01期
10 周苹;冯大为;易大年;;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在对映体分析中的研究和对有关机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斌;骆广生;汪家鼎;;Aliquat-336/DBTA萃取分离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李敬来;李长坤;张振清;阮金秀;;去甲基苯环壬酯对映体在大鼠体内的立体选择性代谢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荣;张娟红;谢华;贾正平;武晓玉;李文斌;谢希晖;;色谱技术在普萘洛尔对映体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A];西北地区第七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二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荣;贾正平;陈立仁;马骏;樊俊杰;张强;谢华;;头孢呋辛对映体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方法研究[A];西北地区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八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维屏;马云;文岳中;刘惠君;;合成拟除虫菊酯对映体的环境行为差异性[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席萌;陈胜文;刘维屏;;高效液相色谱-圆二色检测法分析甲霜灵的对映体纯度[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郝洪庆;张智群;万仕刚;林以玑;章慧;;一对手性对映体的合成、结构与性质[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罗增伟;李宝华;穆宏磊;万学娟;傅恩琴;;天然氨基酸衍生的手性溶解剂的合成与对映体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沈佐君;李明;何晓东;;柱上样本堆积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拆分细胞内氨甲蝶呤对映体及其六种代谢产物[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陈胜文;刘维屏;;手性化合物圆二色光谱表征及对映体绝对构型的判定[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凌树森 徐燕丰;监测药物对映体临床用药更合理[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马艳红;开发手性药物应综合考虑科学和经济学标准[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梁展红 郭胜民;全球药物创新的六大模式(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西伦;硅基纤维素杂化微球和自具微孔手性材料的制备及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彭东明;药物对映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关瑾;五个质子泵抑制剂对映体的分离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4 梁宏武;几种典型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环境行为及水生生物毒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朱传江;黄皮酰胺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和酶促动力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6 张丹丹;手性固定相法分离手性药物对映体及其分离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7 沈佐君;高效毛细管电泳快速测定氨基酸及拆分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8 徐超;几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及其降解[D];浙江大学;2008年
9 唐课文;药物对映体手性萃取及支载液膜分离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焦飞鹏;β-肾上腺素类药物对映体的手性拆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燕;粉唑醇的立体降解行为及其对映体毒性、活性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勇;青藏高原中部表层土壤中PCBs和OCPs的分布和手性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文树;光学纯农药在光解和土壤降解中手性转化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嘉旭;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福莫特罗对映体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悦臣;水果和茶叶中四种手性农药对映体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6年
6 代语林;毛细管电泳法分离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冯晓峰;多级离心萃取分离酮康唑和2-苯基丙酸对映体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刘颖;六溴环十二烷手性对映体对玉米的选择性毒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9 高小峰;养殖海水中氧氟沙星及氟甲喹对映体降解行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10 李小梅;酮洛芬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2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0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