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
【摘要】: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世代重叠严重,寄主十分广泛。由于其种群发育速率快、繁殖率高、死亡率低、扩散能力强,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关于温室白粉虱的报道虽已很多,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理环境与作物系统的胁迫可形成不同的种群,而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温室白粉虱生物学生态学、监测与防控。近年来该虫在重庆地区烟田造成大面积危害,而对该种群的生物生态学与田间发生规律的研究还缺乏。因此,本文以重庆市奉节县烟田的温室白粉虱种群为研究对象,主要就温度、湿度、光照和寄主等环境条件对其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该种群在田间的发生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烟田系统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发育繁殖的影响研究了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23、26、29、32、35℃)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结果表明,在20-26℃温度范围内,该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35.72 d,而26℃条件下只需要22.95 d,29℃-35℃条件下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有延长的趋势,分别为23.15 d、23.3 d和26.83 d,该温室白粉虱种群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54℃,有效积温为389.86日度;该种群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呈现差异,卵、3龄若虫、伪蛹在20、23和32℃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在35℃条件下存活率明显降低,分别为61.62%、46.16%、35.22%,在26℃条件下,各虫态存活率都比较高,依次为94.66%、88.87%、93.33%、92.24%和95.9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该种群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在20℃条件下成虫平均寿命为38.6 d,而在35℃条件下只有8.3 d,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的平均寿命在逐渐缩短;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总产卵量呈下降趋势,在20℃条件下的产卵量是35℃条件下产卵量的3倍多,单雌最高产卵量出现在20℃时。综合发育、存活、繁殖等参数,该种群的生长发育最适合温度为26℃左右。2.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40%、55%、70%、85%)和不同光周期(16L:8D、14L:10D、12L:12D)条件下对该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和55%的湿度条件下,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最短,约为22.35 d,当湿度上升至85%时,其发育历期又延长,约22.87 d。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1龄和2龄若虫的发育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条件,但是卵和3龄若虫发育时间都较长。伪蛹阶段在85%RH条件下发育时间较长,在其他湿度条件下无明显差异。湿度对该种群存活的影响表明,伪蛹在各湿度条件下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且都较高,约为90%以上,各虫态的存活率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均较高,分别为89.82%、84.48%、87.44%、84.29%、94.27%。另外,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温室白粉虱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也最高,分别为30.1 d、148.3粒。以上数据表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湿度条件为70%。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光照时间越长,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越短,发育速率越快,成虫寿命越长,单雌产卵量也最多,且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说明长日照有利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的发生。3.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测定了该种群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以及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该种群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发育历期依次为:NC55、云烟97、红花大金元、MSK326、KRK26。不同龄期在不同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呈现差异,1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KRK26烟草上的时间最短,约为2.3 d,2龄若虫在MSK326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云烟97上发育历期最长,3龄若虫在云烟97上的发育历期最短,伪蛹的发育历期在KRK26上时间最短,在MSK326和云烟97上最长。温室白粉虱卵在MSK326上的存活率最高,约为94.87%,在其它4种烟草上的存活率也都高达90%以上,其中云烟97烟草品种上卵存活率最低,为90.74%。1龄若虫在NC55上的存活率较高,云烟97次之。2龄若虫在NC55上存活率最高,为92.21%,云烟97上的存活率最低,为70.91%。3龄若虫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存活率相对较高,均达到90%以上。伪蛹的存活率在红花大金元上最低,约为72.58%,在云烟97上存活率为85.69%。温室白粉虱成虫在云烟97上的平均寿命最长,约为30.1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48.3粒。在红花大金元上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163.3粒,但其成虫寿命最短,只有19.6 d。4.温室白粉虱在重庆奉节烟区田间的发生动态初步研究调查了温室白粉虱在重庆市奉节县烟田中的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呈单峰型增长,在5月底田间开始出现成虫,7-8月田间温室白粉虱发生量达到最高峰,到9月底随着气温下降,温室白粉虱在田间的发生量也逐渐降低。温室白粉虱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能力,在田间的分布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在5月底气温较低时,温室白粉虱主要在低海拔烟田中为害,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海拔区域的温度不适合温室白粉虱的生长繁殖,所以该种群逐渐向高海拔烟田转移为害,后期气温逐渐转凉,该种群又转移到低海拔烟田为害。另外,调查还发现该温室白粉虱种群更喜欢在背阴处繁殖为害。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 温度 湿度 光周期 寄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3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2
- 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为害14
- 2 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和基本生物学特性14-16
- 2.1 卵15
- 2.2 1~3 龄若虫15
- 2.3 伪蛹15
- 2.4 成虫15-16
- 3 环境条件对温室白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16-17
- 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17-18
- 5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18-22
- 5.1 农业防治18-19
- 5.2 物理防治19
- 5.3 化学防治19-20
- 5.4 生物防治20-22
- 引言22-24
- 第二章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24-30
- 1 材料与方法24-25
- 1.1 材料24
- 1.2 试验方法24-25
- 1.3 数据处理25
- 2 结果与分析25-28
- 2.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25-26
- 2.2 温室白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26
- 2.3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26-27
- 2.4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27-28
- 3 讨论28-30
- 第三章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30-36
- 1 材料与方法30-31
- 1.1 材料30
- 1.2 试验方法30
- 1.3 数据处理30-31
- 2 结果与分析31-34
- 2.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31-33
- 2.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33-34
- 3 讨论34-36
- 3.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34-35
- 3.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35-36
- 第四章 不同烟草品种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36-42
- 1 材料与方法36-37
- 1.1 材料36-37
- 1.2 试验方法37
- 1.3 数据处理37
- 2 结果与分析37-39
- 2.1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37-38
- 2.2 不同寄主植物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38-39
- 2.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39
- 3 讨论39-42
- 第五章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42-54
- 1 材料与方法42-43
- 1.1 调查田块42
- 1.2 调查方法42
- 1.3 数据处理42-43
- 2 结果与分析43-52
- 2.1 温室白粉虱在未施药烟田的年发生动态43-45
- 2.2 温室白粉虱在常规防治烟田的年发生动态45-52
- 3 讨论52-54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54-56
- 1 研究主要结论54-55
- 1.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54
- 1.2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54
- 1.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54
- 1.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54-55
- 2 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2
- 致谢62-64
- 附录64-6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来;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0年05期
2 吕军;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2000年11期
3 宋风英,任作齐;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宁夏农林科技;2000年03期
4 逯志鹏;怎样防治温室白粉虱[J];新农业;2000年11期
5 代廷奎 ,李东安;温室白粉虱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2001年11期
6 马淑玲;温室白粉虱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蔬菜;2001年01期
7 曹云翔,马平;温室白粉虱在园林花木上的传播与为害[J];江西园艺;2001年01期
8 马淑玲;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1期
9 蒋玉文;温室白粉虱[J];新农业;2001年02期
10 ;温室白粉虱的克星——阿克泰[J];新农业;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剧正理;张友军;徐宝云;朱国仁;;温室白粉虱抗药性治理[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2 韩瑞华;郭党;王利霞;袁志平;;2.5%特灭蚜虱乳油防治温室白粉虱试验初报[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晓芳;王文杰;;日光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4 王军;张芝利;;温室白粉虱天敌考察[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5 路永贵;张静;冯岗;曹莉;郭耀梅;;温室白粉虱的重发原因及无公害综合治理对策[A];第二十一届全国农药械“双交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学利;王莹;;色板诱杀温室白粉虱初探[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克勤;李新民;王亚洲;徐伟钧;;蜡蚧轮枝菌防治温室白粉虱研究初报[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8 ,
本文编号:602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0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