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区采煤沉陷裂缝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风沙区采煤沉陷裂缝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风沙区 裂缝 相对出露侧 相对塌陷侧 自修复
【摘要】:为探究西部风沙区采煤沉陷裂缝对周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特征,采用TDR对动态裂缝和边缘裂缝两侧不同距离处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精细监测。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动态裂缝和边缘裂缝对周边表层含水量的影响范围和周期。结果表明:在动态裂缝整个发育周期内,裂缝周边表层土壤含水量呈现出一个先下降后上升再小幅度下降又上升的趋势,相对出露侧的含水量损失量普遍大于相对塌陷侧;相对于动态裂缝,边缘裂缝的影响范围和周期更大,但在土壤自修复作用下含水量均能得到恢复。采煤沉陷裂缝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不大,是短暂的,在较短时间内可实现自修复。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
【关键词】: 风沙区 裂缝 相对出露侧 相对塌陷侧 自修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361203)
【分类号】:S152.7;TD327
【正文快照】: 煤炭开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神东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开采强度氋,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损害,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对表层土壤水分的破坏,土壤水分因此成为制约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 素。边缘裂缝多分布在工作面开采边界的内侧,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超;胡振琪;台晓丽;王新静;樊廷立;王西营;;风积沙区土地生态损伤自修复能力评价[J];中国煤炭;2015年10期
2 于瑞雪;李少朋;毕银丽;张延旭;孔维平;王瑾;陈书琳;刘生;;煤炭开采对沙蒿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自修复能力[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2期
3 张建民;杨峰;李能考;何瑞敏;;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地表层含水性自修复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年06期
4 魏江生;何金军;高永;贺晓;卢立娜;;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对采煤沉陷的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5期
5 魏江生;贺晓;胡春元;王健;;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塌陷对沙质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6 吕晶洁;胡春元;贺晓;;采煤塌陷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S1期
7 李惠娣,杨琦,聂振龙,张光辉,尚海涛;土壤结构变化对包气带土壤水分参数的影响及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晓丽;胡振琪;陈超;;风沙区采煤沉陷裂缝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2016年08期
2 台晓丽;胡振琪;陈超;;西部风沙区不同采煤沉陷区位土壤水分中子仪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5期
3 孙金华;毕银丽;裘浪;江彬;;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吸收作用机制综述[J];土壤通报;2016年02期
4 程林森;雷少刚;卞正富;;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2期
5 祝宇成;王金满;白中科;秦倩;王洪丹;;采煤塌陷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土壤;2016年01期
6 杨德军;雷少刚;卞正富;牟守国;;土壤物理质量指标研究进展及在矿区环境中的应用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1期
7 王新静;胡振琪;胡青峰;陈超;;风沙区超大工作面开采土地损伤的演变与自修复特征[J];煤炭学报;2015年09期
8 刘英;岳辉;;神府东胜矿区采区与非采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J];煤炭技术;2015年09期
9 郄晨龙;卞正富;杨德军;雷少刚;牟守国;;鄂尔多斯煤田高强度井工煤矿开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扰动[J];煤炭学报;2015年06期
10 许传阳;马守臣;张合兵;王锐;关中美;;煤矿沉陷区沉陷裂缝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2 邹慧;毕银丽;朱郴韦;杜涛;韩博;;采煤沉陷对沙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何厅厅;赵艳玲;石娟娟;王亚云;刘亚萍;冉艳艳;;基于可拓法的高潜水位矿区复垦潜力评价[J];中国煤炭;2014年04期
4 胡振琪;王新静;贺安民;;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发生发育规律[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5 张建民;李全生;胡振琪;王义;李强;;西部风积沙区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生态修复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6 李全生;贺安民;曹志国;;神东矿区现代煤炭开采技术下地表生态自修复研究[J];煤炭工程;2012年12期
7 乐友喜;袁青;韩宏伟;刘士忠;;时深效应指数影响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5期
8 马全林;郑庆中;贾举杰;袁宏波;张德魁;丁峰;张锦春;魏怀东;靳虎甲;刘有军;孙涛;王继和;;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9 贺学礼;王银银;赵丽莉;钱伟华;;荒漠沙蒿根围AM真菌和DSE的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智佩;徐友宁;郭莉;陈华清;徐永;王岷;;陕北现代化煤炭开采区土地沙漠化影响及原因——以大柳塔—活鸡兔矿区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明;;土壤含水量的测量方法、观测仪器及其研制现状[J];气象科技资料;1978年04期
2 张际先 ,李耀明 ,桑正中;粘土对固体材料的粘附和摩擦[J];江苏工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3 张建丰,高岩,王文焰;田间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1993年11期
4 哈斯布和;浅析火烧草原利与害[J];内蒙古统计;2002年03期
5 王凤翥;李钦;马晶;;浅谈增墒退墒的预报方法[J];广东化工;2011年01期
6 ;黎各庄一队开展土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果[J];计量工作;1975年Z1期
7 李清西,黄全生,罗万春;土壤含水量对禾草灵防除野燕麦效果的影响[J];农药;1987年02期
8 ;抗旱知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21期
9 李彦文;杨仁斌;郭正元;;恶唑菌酮土壤降解影响因子研究[J];土壤;2007年03期
10 李丽;雷光春;高俊琴;吕Pr;周延;贾亦飞;杨萌;索郎夺尔基;;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对若尔盖木里苔草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二虎;仝文伟;鲁建立;霍继超;王娟;;暴雨过程对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王春梅;左强;杨鹤松;;应用随机组合方法分析不同尺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合理取样数目[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3 武红旗;李美婷;蒋平安;卢响军;付彦博;;北疆典型盐渍土土壤含水量光谱特征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匡亚红;陆桂华;吴志勇;;中国近60年模拟土壤含水量时空特征分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5 纪瑞鹏;班显秀;张淑杰;张玉书;冯锐;陈鹏狮;;基于遥感的农田土壤含水量面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杨云贵;寇建村;赵昆;;土壤含水量对草坪草出苗和早期生长的影响[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7 邹洪涛;黄毅;张玉龙;孙占祥;;东北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春播前土壤墒情变化的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顾静;;西安地区麦地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含水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素芳;马礼;;坝上高原林草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王学军;李怀耿;崔少君;;土壤含水量监测与智能灌溉系统应用研究[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凯;挖掘灌溉潜力 打赢抗旱战役[N];运城日报;2009年
2 瞿可;内涝地小麦这样种[N];农民日报;2003年
3 赵永春;农田保墒是关键[N];沈阳日报;2006年
4 府谷县园艺站 郝里子;旱作果园咋保墒[N];陕西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张梅 实习生 颜薇;我省部分地区旱情持续[N];陕西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宁波;一场雨雪润了干渴运城[N];山西日报;2009年
7 周鸿彩;天麻的生殖特性[N];云南科技报;2008年
8 记者 许怡平;全市旱情基本解除[N];安庆日报;2011年
9 杨建辉;华池伏旱加剧 45万亩大秋作物面临威胁[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10 正定县农牧局 刘丽云;小麦遇大旱 春季巧施肥[N];河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刁万英;基于可见-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估算表层土壤含水量[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鲁清林;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热效应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立权;雪被—农田土壤复合系统复杂性分析及水热互作效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陈俊英;污灌土壤斥水性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萍;高光谱土壤成分信息的量化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茹;山东烟区绿肥作物冬牧70黑麦生长的适宜水分温度条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正;电容法原位估测植物根系生物量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祝倩;晋西北黄土区三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张广波;基于3S技术的苹果园信息提取与管理系统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志松;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储存蛋白的影响和土壤含水量对该害虫生存与生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柯丽娟;遥感反演土壤含水量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金梦婷;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反演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胡煜;基于时域反射法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孙俊;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那曲地区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喻素芳;荒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遥感信息模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10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1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