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特征
本文关键词: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累积与迁移的影响。【方法】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鲜猪粪)、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8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钙质紫色水稻土磷素平衡、累积和去向状况,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演变规律及土壤剖面(0—100 cm)全磷、有效磷迁移特征。【结果】钙质紫色水稻土33年不施用磷肥(CK和N)作物籽粒和秸秆磷素携出总量为613.12 kg·hm-2,种苗、根茬、雨水及灌溉水带入土壤总磷量为106.61 kg·hm-2,长期不施用磷肥土壤磷素表现出亏缺状况,年亏缺量为15.35 kg·hm-2,且土壤磷含量随种植年限延续而下降,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011 g·kg-1、有效磷含量年均减少量为0.029 mg·kg-1;33年单施无机磷肥(NP和NPK)土壤磷素投入总量为1 880.03 kg·hm-2、作物携出磷量为1 275.40 kg·hm-2,有机肥处理(M和MN)土壤投入磷量为2 532.68 kg·hm-2、携出磷量为757.50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MNP和MNPK)土壤投入和携出磷量分别为4 305.11和1 436.64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素投入量都明显高于作物携出量,导致单施无机磷肥、单施有机磷肥和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处理土壤磷素年盈余量分别为18.32、53.79和86.92 kg·hm-2,年未知去向磷量分别为4.99、34.96和59.39 kg·hm-2,土壤全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0.015、0.0018和0.018 g·kg-1,有效磷含量年增加量分别为1.13、0.032和1.17 mg·kg-1。长期不施用磷肥钙质紫色水稻土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相反;长期施用磷肥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剖面都呈现出上下层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施用无机磷肥土壤磷素可迁移至60—80 cm土层,施用有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磷素可迁移至100 cm以下;随着磷肥施用年限持续,土壤磷素迁移深度和迁移量将会更大,有机肥的施用促使磷素向土壤下层迁移。【结论】连续数年施用磷肥后,土壤磷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减少因有机肥过量施用导致的磷素快速积累和淋失。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钙质紫色水稻土 磷素 累积与迁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295)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0) 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3JQ0015) 四川省财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14QNJJ-014)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由于土壤中的磷含量通常较低,且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较强,特别是在高度风化的酸性土壤或钙质土壤上,因此一般认为磷不会淋溶或淋失并不重要;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磷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3]。【前人研究进展】关于土壤磷累积及迁移的研究较多[4-8],Ja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佩,周顺桂,刘德辉;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评述[J];土壤通报;2003年03期
2 邱燕,张鼎华;南方酸性土壤磷素化学研究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03年03期
3 鲁如坤;土壤磷素水平和水体环境保护[J];磷肥与复肥;2003年01期
4 来璐,郝明德,彭令发;土壤磷素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1期
5 石孝洪;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磷素释放与富营养化[J];土壤肥料;2004年01期
6 于世锋,田全明,王艳丽;西安地区农田土壤磷素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1期
7 章明奎,符娟林,厉仁安;杭州市居民区土壤磷的积累和释放潜力[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向万胜,黄敏,李学垣;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6期
9 吕松杰 ,朱晓卫;土壤磷素活化剂[J];农家参谋;2005年07期
10 何娜,梁成华,周云成,张恩平,潘大伟;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磷素积累及释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亚群;彭佩钦;侯红波;李恩尧;;旱地与水田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和控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启美;刘海明;赵小蓉;李贵桐;齐孟文;;原生动物在土壤磷运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于洋;尹洁;王晓燕;;北京石匣小流域坡地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成学;郭建芳;谢春琼;李巍;;松华坝流域土壤磷素释放影响因素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晓鹿;范少辉;;土壤磷有效性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颜晓;王德建;张刚;彭小兰;;长期施磷稻田土壤磷素累积及其潜在环境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祥照;加强磷素资源管理 提高磷肥利用率[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何晓雁;渭北旱塬农田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廖文华;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冯晨;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5 薛巧云;农艺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淋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肖广全;三峡库区土壤磷素界面迁移特征及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曹宁;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方;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9 林德喜;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长期施肥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孔庆波;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土壤磷素地理平衡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倪杰强;不同生物碳对滴灌棉田土壤磷素及磷肥利用率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刘云霞;黑土磷素供应特征及玉米覆膜施磷效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刘子国;武汉城郊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与环境风险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聂素梅;粉煤灰减轻富磷土壤磷渗漏流失的效果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戚瑞生;长期施肥与轮作对农田土壤磷素吸持特性和磷素形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马莉莎;滇中湖群流域内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失风险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周萍;土壤磷素流失影响因子及流失潜力评价指标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张翠荣;土壤磷素淋溶状况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赵阳;泉州市土壤磷素分布及磷流失风险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2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4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