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PCR-DGGE的间作油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

发布时间:2017-08-09 08:03

  本文关键词:基于PCR-DGGE的间作油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


  更多相关文章: 油茶林 林农间作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探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油茶林间作大豆、间作花生2种间作模式不同时期对油茶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各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相似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处理;间作处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保持在3.2~3.4之间;间作处理各时期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指数为0.960~0.982;各处理的微生物种群相似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季节变化相关。
【作者单位】: 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星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油茶林 林农间作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林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440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编号:CX2013B24)
【分类号】:S714.3
【正文快照】: 林农间作是指将多年生木本植物通过空间或时间布局与农作物合理安排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内,使其中各组分在生态和经济上具有相互作用[1]。研究表明,间作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2],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3-4],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葆威;周蕾芝;;丽水县油茶产量的气候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83年03期

2 彭清莲,郭友德,张丽;油茶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及其预报方法[J];江西气象科技;1998年02期

3 王保生,刘文英,卢冬梅;改善油茶林小气候 提高油茶产量[J];江西气象科技;2003年01期

4 涛生;油茶林地水土保持措施和经济效益[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06期

5 王玉娟;徐林初;雷小林;龚春;何小三;;油茶幼林地土壤的养分变化规律[J];林业科技开发;2010年05期

6 韦雍时;磷、尿素、茶饼及其相互配合施用对油茶的增产效果[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7 ;腐植酸油茶专用复混肥试验总结[J];腐植酸;1993年04期

8 邓小军;周国英;刘君昂;李琳;布婷婷;;湖南油茶林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孟薇;陈洪松;王克林;张伟;王峰;;红壤坡地油茶林及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势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纪元;肖青;李辛雷;李锦明;鲁仪增;;不同套种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J];林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芳芳;菌肥不同配比对油茶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郑育桃;营林用火对油茶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3 龚丽娜;不同地域集约油茶林养分限制因子及配方施肥效应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于良艺;湘南低山红壤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及其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周乃富;油茶林地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郝艳;油茶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及高效解磷菌的筛选[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陈冬;湘中板页岩红壤油荼林土壤生物学特征及其肥力质量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光道;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机制及RAPD分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9 陈冬林;红壤坡地不同森林恢复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44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44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