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下游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双季稻 品种搭配 温度生长期 安全生长期
【摘要】: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是影响双季稻种植布局的主要气候因素.为了分析近52年长江中下游主要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湖南、江西和湖北3省作为双季稻代表性研究区域,根据3省24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双季稻温度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和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时段内不同水稻品种搭配布局及种植北界的变迁.结果表明:近52年双季稻温度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均呈明显增多趋势,其中,双季稻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由寡至多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0年;双季早稻安全播种期提前3~7 d、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期延后2 d,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平均延长7 d;双季稻种植北界明显北移了200 km左右,至33°N附近;同时,双季稻品种搭配由"早熟早稻+中熟晚稻"和"中熟早稻+中熟晚稻"向"中熟早稻+晚熟晚稻"转变.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增加为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中晚熟品种替代早中熟品种提供了可能.
【作者单位】: 赣州市气象局;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双季稻 品种搭配 温度生长期 安全生长期
【基金】: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406025、GYHY201006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337)资助~~
【分类号】:S162.3;S511.42
【正文快照】: 农业对气候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1].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74℃,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我国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比全球平均值略高[3].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受到国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治勇;郭夏宇;刘文祥;马国辉;青先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双季稻生产的可能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12期
2 胡琦;潘学标;邵长秀;张丹;王潇潇;韦潇宇;;1961-2010年中国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4年02期
3 吴珊珊;王怀清;黄彩婷;;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双季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何燕;王斌;江立庚;孟翠丽;欧钊荣;徐世宏;;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J];中国水稻科学;2013年06期
5 叶清;杨晓光;解文娟;李勇;刘子琪;董朝阳;孙爽;;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变化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21期
6 李勇;杨晓光;叶清;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Ⅸ.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双季稻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产量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7 江敏;金之庆;杨慧;石春林;朱朝枝;林文雄;;福建省水稻生育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对稻作制度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8 黄淑娥;田俊;吴慧峻;;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评价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4期
9 汤亮;朱相成;曹梦莹;曹卫星;朱艳;;水稻冠层光截获、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10 刘敏;刘安国;邓爱娟;万素琴;刘志雄;;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强;张勃;张耀宗;唐敏;马彬;;甘肃省近55年来积温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5期
2 刘海涛;杨洁;叶彩华;;全球变暖下1951—2014年北京地区的季节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27期
3 何洋;刘洋;方宝华;何小娥;杨坚;滕振宁;张玉烛;;不同生育期温度逆境处理对早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24期
4 李宏伟;李秀华;夏雪莲;苏亮;杨润兵;高振江;;包头市固阳县近50余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6年04期
5 易灵伟;杨爱萍;余焰文;蔡哲;;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构建及应用[J];气象;2016年07期
6 秦鹏程;刘敏;万素琴;苏荣瑞;;不完整气象资料下基于作物模型的产量预报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16年04期
7 黎世龄;罗筱平;陈云风;欧阳冬冬;;水稻抽穗扬花期抗高温性鉴定技术研究[J];杂交水稻;2016年04期
8 谢远玉;黄淑娥;田俊;王钰;叶清;;长江中下游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9期
9 王亚梁;张玉屏;朱德峰;向镜;武辉;陈惠哲;张义凯;;水稻穗分化期高温胁迫对颖花退化及籽粒充实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年09期
10 徐敏;徐经纬;徐乐;高苹;于庚康;任义方;;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以江苏稻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环;万素琴;刘敏;刘志雄;邓爱娟;;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冶明珠;郭建平;袁彬;赵俊芳;;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及玉米温度适宜度[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0期
3 程勇翔;王秀珍;郭建平;赵艳霞;黄敬峰;;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4 王志伟;马雅丽;王润元;韩龙;李燕;;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5期
5 霍治国;李茂松;王丽;肖晶晶;黄大鹏;王春艳;;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江敏;金之庆;杨慧;朱朝枝;林文雄;;基于IPCC SRES A1B情景下的福建省水稻生产模拟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5期
7 石全红;刘建刚;陈阜;褚庆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何燕;李政;徐世宏;王莹;欧钊荣;李玉红;;GIS在水稻“寒露风”冷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J];灾害学;2012年01期
9 房世波;;分离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的方法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6期
10 李秋月;潘学标;王丽;李克南;;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稻花香里克艰难——专访“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负责人谢金水[J];中国科技奖励;2014年02期
2 张子先;;论宜宾地区双季稻技术的新发展[J];大自然探索;1983年03期
3 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徐明岗;曾希柏;聂军;张文菊;;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4 邓爱娟;刘敏;万素琴;刘安国;;湖北省双季稻生长季降水及洪涝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1期
5 潘瑞炽;中国双季稻的栽培[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6 于天一;逄焕成;任天志;李玉义;唐海明;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陈阜;;冬季作物种植对双季稻根系酶活性及形态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24期
7 莫志鸿;冯利平;邹海平;王靖;黄晚华;杨晓光;;水稻模型ORYZA2000在湖南双季稻区的验证与适应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8 唐海明;肖小平;帅细强;汤文光;林叶春;汤海涛;杨光立;;双季稻田种植不同冬季作物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9 乔盛西,唐文雅,廖明海;湖北省粮食生产合理布局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83年01期
10 帅细强;王石立;马玉平;李迎春;谢佰承;;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湘赣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小平;陈阜;黄凤球;张海林;罗尊长;孙国峰;汤文光;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李祖章;谢金水;刘光荣;孙刚;袁福生;刘增兵;唐先干;;双季稻防早衰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金水;王海;李祖章;刘光荣;彭春瑞;孙刚;刘益仁;;双季稻防早衰技术研究初探[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成喜;;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初探[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谢淑玲;符明龙;陈辉珍;林敏;林以良;;浙南双季稻区福寿螺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德新;双季稻面积增加近200万亩[N];湖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宇芬;让土壤在节能减排中增效[N];湖南日报;2007年
3 龙飞;长江中游单双季稻要减氮[N];农资导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袁万茂;改变重用轻养 实现节能减排[N];湖南科技报;2008年
5 肖小平;耕作保护 多熟稻也能减排[N];科技日报;2008年
6 湘文;湖南双季稻面积扩大[N];粮油市场报;2005年
7 王罗方 湖南省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有效破解制约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瓶颈[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8 黄颖;国家粮丰工程在赣取得新成果[N];江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武建平 通讯员 李泽红 徐国祥;桃源集中育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N];常德日报;2012年
10 梁宝忠;“中嘉早17”力助双季稻区高产稳产[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艾治勇;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曾勇军;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
3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刘文祥;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吴伟;纹枯病对双季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欧阳臻;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双季稻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胡潮水;龙游县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王淳;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周旋;养分运筹对双季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兵;双季稻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农田碳排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莉;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白银;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李宙炜;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4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5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