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

发布时间:2017-08-13 08:33

  本文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转换函数 大田耕作土壤 Kostiakov模型参数 多元非线性 水分入渗


【摘要】:以山西地区黄土高原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大量大田耕作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获取了Kostiakov二参数入渗模型参数的实测大样本,建立了各个土壤水分入渗参数与土壤理化参数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Kostiakov入渗模型系数的求解。结果表明,常规土壤理化参数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粉粒、砂粒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作为非线性预报模型的输入参数是合理的,所建立的非线性关系模型高度相关,预测参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8%以下。因此,用土壤常规理化参数对土壤水分入渗参数进行非线性预报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土壤转换函数 大田耕作土壤 Kostiakov模型参数 多元非线性 水分入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81)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0311124) 文峪河水库高效调度运行方案研究(2010-2012)
【分类号】:S152.7
【正文快照】: 郭华,樊贵盛.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J].灌溉排水学报,2016,35(10):78-82.0引言我国农业灌溉主要沿用地面灌溉的灌水方式,但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其最根本原因是不能按合理的灌水技术参数进行灌溉。土壤水分入渗参数作为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模型的输入参数,其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西宁,吴发启;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和评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朱佳;;大同北部地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预报模型研究[J];山西水利;2007年01期

3 戴智慧;蒋太明;刘洪斌;;土壤水分入渗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赵守珍;樊贵盛;;非充分供水条件下供水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李卓;刘永红;杨勤;;土壤水分入渗影响机制研究综述[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5期

6 陈晓冰;李阳芳;;昆明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05期

7 党宏宇;邵明安;陈洪松;周蓓蓓;;不同煤矸石厚度及位置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3期

8 彭新德;夏卫生;;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初探[J];热带作物学报;2012年10期

9 骆素娜;李尧;乔倩倩;;土壤水分入渗研究评述[J];东北水利水电;2013年08期

10 寇小华;王文;郑国权;;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J];广东林业科技;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太明;肖厚军;刘海隆;刘洪斌;;黄壤坡地土壤水分入渗垂直变异特征分析[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杨培岭;孟凡奇;任树梅;李云开;;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构建与模拟[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分册[C];2005年

3 ;波涌沟灌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勇勇;垄沟灌溉土壤水分入渗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2 李雪转;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韵;土壤水分入渗对滑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利环;波涌沟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3 蒙宽宏;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何丹;封丘地区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郑蕾;黑龙江省主要耕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守珍;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7 单慧勇;坐水播种土壤水分入渗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8 温美丽;渗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初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9 冯锦萍;用常规土壤物理参数确定入渗参数的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10 何志萍;冻融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66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66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