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7-08-14 21:10

  本文关键词: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


  更多相关文章: 红壤 酸化 根际土 石灰 钾有效性


【摘要】:【目的】了解初始酸度对石灰改良红壤钾素有效性的效应,为酸化红壤改良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利用湖南祁阳典型的第四纪红土,制备p H分别为4.0、4.5、4.8、5.2的土壤。每个酸度土壤的一半加石灰改良至p H 6.0(石灰改良处理),另一半不变(酸化对照),以该土壤进行了小麦盆栽试验。每盆内放入一个尼龙网根袋,袋内添加供试红壤150 g,其余放置袋外,共1.65 kg。小麦生长80天后收获,调查了小麦生物量和钾吸收量,测定比较了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结果】1)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部)与供试土壤初始p H显著正相关(P0.05),也与钾吸收量显著正相关(P0.05)。石灰改良处理冬小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酸化对照,并随供试土壤初始p H升高而显著升高。2)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p H升高显著降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根际土壤(除p H 4.0外)。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酸化对照,且非根际土壤显著高于根际土,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初始p H升高而显著下降。3)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随p H升高而显著下降,非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则随p H升高呈增加趋势。石灰改良处理土壤各处理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非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与酸化对照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同酸化处理红壤冬小麦生物量与根际速效钾亏缺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和冬小麦吸钾量、根际钾离子饱和度亏缺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则与初始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本试验的p H范围内,酸化条件下,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p H降低而升高,而冬小麦吸钾量及生物量均随p H升高而升高。表明酸化红壤影响冬小麦钾养分吸收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的酸度。施石灰降低了土壤的酸度,提高酸化红壤作物产量和吸钾量。红壤施用石灰校正酸化应在p H降到5.0之前进行。酸化红壤石灰改良后,还应注意适量补充钾肥。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红壤 酸化 根际土 石灰 钾有效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293,41671301) 国家“973”计划(2011CB100501)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0)资助
【分类号】:S156.6;S512.11
【正文快照】: The response of soil potassium availability in rhizospheric soil of winter wheat toacidified and limed red soilMEI Xu-yang1,2,3,GAO Ju-sheng2,3,YANG Xue-yun1*,HUANG Jing2,3,CAI Ze-jiang2,3,LI Dong-chu2,3,WANG Bo-ren2,3,LIU Kai-lou2,4,XU Ming-gang2,3,ZHA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寇勇;;我国红壤改良交亮丽成绩单:3年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17期

2 郭熙盛;皖南黄红壤改良的对策与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3 胡月明,欧阳村香,戴军,吴顺辉,温志平;我国红壤资源农业利用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1999年01期

4 张勇;;探索我国南方红壤改良之路 国家缓控释肥中心与国家红壤改良中心签署科研合作协议[J];中国农资;2011年08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宋茜;“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论证会举行[N];江西日报;2010年

2 高海波;我国南方红壤改良探索土肥结合之路[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永程;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4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74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7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