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5 04:20

  本文关键词: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坡向 植被区 Le Bissonnais法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黄土丘陵区


【摘要】:论文通过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丘陵区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种植被区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可蚀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植被区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整体上表现为阳坡小于阴坡,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阳坡大于阴坡,但是阴、阳坡差异均不显著;2)表层土壤的R0.2、MWD均表现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可蚀性因子K值则表现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森林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3)扰动后湿润处理(WS)和快速湿润处理(FW)下的森林区与草原区土壤的稳定性和可蚀性指标差异显著,FW处理下二者差异尤为显著,而森林草原区土壤则居于前面两种土壤之间。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地带,植被区从北向南,由草原区向森林区变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在不断提高,南部森林区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比北部草原区更强,抗侵蚀能力更大。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坡向 植被区 Le Bissonnais法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黄土丘陵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22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1JM50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业务费专项(Z109021514)~~
【分类号】:S157
【正文快照】: 土壤侵蚀是导致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退化乃至破坏的主要原因[1],黄土丘陵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土壤侵蚀相当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组成的基本单元,是土壤养分的储存库[2-3],对土壤的许多理化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4]。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侵蚀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莉丽;郑粉莉;秦瑞杰;;基于LB法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全超;李娅芸;刘雷;安韶山;;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分析[J];草地学报;2014年04期

2 邢玮;赵慧敏;徐钰;葛之葳;阮宏华;;短期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土壤表层水稳态团聚体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3 黄琳琦;向业凤;魏孝荣;张兴昌;;六盘山林区土壤物理性质分布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1期

4 沈芳宇;王永东;李生宇;徐新文;赵容怀;贾萌萌;;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5年05期

5 秦瑞杰;郑粉莉;卢嘉;;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3期

6 林琳;章家恩;徐华勤;白文娟;刘文;;模拟酸雨淋溶对赤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年04期

7 白秀梅;韩有志;郭汉清;;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8 郭平;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王冉;胡波;唐晓芬;;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研究[J];土壤;2014年01期

9 徐祥明;高珍萍;邱秀亮;覃灵华;;赣南不同母质及植被覆盖对红壤水稳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5期

10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艳红;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杨曾平;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质量和生产力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淑勤;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抗蚀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秦瑞杰;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朱蔚利;林木细根和土壤特性对优先流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吴士文;茶园和竹园土壤酸化与结构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白高娃;不同放牧利用强度影响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特性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6 田汶艳;植茶年限对名山茶园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呼吉亚;地形和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OIL AGGREGATE AND ITS RESPONSE TO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J];China Particu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articles;2006年05期

2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 Sichuan Basin,China[J];Particuology;2008年03期

3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科学通报;1993年20期

4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2期

5 郭伟;史志华;陈利顶;李朝霞;闫峰陵;蔡崇法;;红壤表土团聚体粒径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6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m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d Soils in Subtropical China[J];Pedosphere;2005年01期

7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高明;;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6年01期

8 张保华;刘子亭;何毓蓉;董杰;;应用分形维数研究土壤团聚体与低吸力段持水性的关系[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9 史奕,陈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10 ;Influence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Aggregates Features in North China Plain[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2 王清奎,汪思龙;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3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4 石辉;;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3期

5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2期

6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7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8 杨如萍;郭贤仕;吕军峰;侯慧芝;郭天文;;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明;周运超;;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04期

10 郝翔翔;窦森;安丰华;李明敏;;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本文编号:676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76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