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平原农田土壤磷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平原农田土壤磷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珠江三角洲 土壤剖面 种植年限 磷形态 ~(31)P-NMR
【摘要】: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滨海沉积物、三角洲沉积物、河流冲积物三种成土母质发育的农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全磷、磷形态包括碳酸氢钠浸提磷(NaHCO_3-Pi和NaHCO_3-Po);氢氧化钠浸提磷(NaOH-Pi和NaOH-Po);稀盐酸浸提无机磷(Dil.HCl-Pi);浓盐酸浸提磷(Conc.HCl-Pi和Conc.HCl-Po);残留态磷(Residual-P)的剖面分布及其随土壤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利用~(31)P-NMR技术分析了耕作层(Ap1层)土壤中磷形态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三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其全磷平均含量三角沉积物河流沉积物滨海沉积物;三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土壤全磷含量均在Ap1层富集,向下至犁底层(Ap2层)迅速降低,而由Ap2层至水耕氧化还原层(B)逐渐降低,在B层以下土壤中趋于稳定。NaHCO_3-Pi、NaOH-Pi、Dil.HCl-Pi变化趋势与全磷一致。无机磷形态均以Conc.HCl-Pi(O-P)为主,占全磷平均比例为28.0%,有机磷以NaOH-Po为主,占全磷平均比例为6.2%。三角洲沉积物、滨海冲积物发育的土壤NaHCO_3-Pi、NaOH-Pi之和((Fe+Al)-P)高于Dil.HCl-Pi(Ca-P),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NaHCO_3-Pi、NaOH-Pi之和低于Dil.HCl-Pi。每一种形态的磷均趋向于与其浸提顺序相连续的磷形态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2)滨海沉积物、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发育土壤Ap1层全磷分别在其30~600a、200~900a、50~250a种植阶段呈增加趋势,不同历史时期人为影响强度不同使全磷增加的幅度不同;Ap2层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变化趋势与Ap1层趋于一致。滨海沉积物发育B层和G层土壤全磷变化以受自然因素影响为主,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大;河流冲积物发育土壤B层全磷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三角洲沉积物发育土壤B层和G层土壤全磷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NaHCO_3-Pi、NaOH-Pi、Dil.HCl-Pi随种植年限的变化与全磷一致,而有机磷形态变化不一。(3)土壤全磷的变化主要受无机磷变化的影响,有机磷的变化对其没有显著影响。滨海沉积物、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其全磷变化均主要来源于NaHCO_3-Pi、NaOH-Pi、Dil.HCl-Pi的变化,分别占全磷变化的73.4%、101.1%、102.0%。(4)珠江三角洲耕作层土壤磷形态以正磷酸盐为主,占NaOH/Na2EDTA浸提磷的75.1%~95.7%;其次为磷酸单脂,占1.5%~18.9%,磷酸二脂和焦磷酸盐仅占0.1%~4.6%。土地利用方式影响~(31)P-NMR技术测定的土壤磷形态比例,种植水稻的土壤其正磷酸盐比例比种植蔬菜、香蕉、甘蔗的土壤低15%左右,而磷酸单脂比例高15%左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磷化合物的比例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由于其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大而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5)土壤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p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B层和G层的磷酸酶活性。各发生层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磷酸酶与全磷、NaHCO_3-Pi、NaHCO_3-Po、NaOH-Pi、NaOH-Po、Dil.HCl-Pi、Conc.HCl-Pi、Conc.HCl-Po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Residual-P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土壤剖面 种植年限 磷形态 ~(31)P-NMR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9
- 1.1 土壤时间序列的构建及其在水耕人为土发生演变中的应用9-10
- 1.1.1 土壤时间序列的构建9-10
- 1.1.2 土壤时间序列在水耕人为土发生演变中的应用10
- 1.2 土壤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2.1 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11-12
- 1.2.1.1 土壤无机磷形态11
- 1.2.1.2 土壤有机磷形态11-12
- 1.2.2 土壤中磷化学形态分级研究进展12-14
- 1.2.2.1 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12
- 1.2.2.2 土壤有机磷形态分级12-13
- 1.2.2.3 土壤磷的综合分级体系13-14
- 1.2.3 土壤磷形态的核磁共振分析(~(31)P-NMR)14-15
- 1.2.4 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研究15-16
- 1.2.5 土壤磷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16
- 1.3 土壤磷形态的发生学意义16-18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27
- 2.1 研究区域概况19
- 2.2 采样地点的选取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9-24
- 2.3 分析指标及方法24-26
- 2.3.1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24
- 2.3.2 磷化学形态的分级测定24-25
- 2.3.4 磷形态的核磁共振分析(~(31)P-NMR)25-26
- 2.3.5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26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6-27
- 3 结果与分析27-57
- 3.1 土壤磷素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27-40
- 3.1.1 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特征27-28
- 3.1.2 土壤无机磷形态剖面分布特征28-34
- 3.1.3 土壤有机磷形态剖面分布特征34-37
- 3.1.4 土壤磷素形态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37-40
- 3.2 土壤中磷素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40-51
- 3.2.1 土壤中全磷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40-41
- 3.2.2 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41-47
- 3.2.3 土壤中不同形态有机磷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47-50
- 3.2.4 土壤各形态磷变化与土壤全磷变化的关系50-51
- 3.3 耕作层土壤磷的核磁共振分析(~(31)P-NMR)51-54
- 3.4 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54-57
- 4 讨论与结论57-62
- 4.1 讨论57-60
- 4.1.1 土壤磷形态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57-58
- 4.1.2 土壤磷形态随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58-59
- 4.1.3 耕作层土壤核磁共振分析(~(31)P-NMR)磷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59-60
- 4.2 结论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开淼;郭剑芬;杨智杰;纪淑蓉;杨玉盛;;不同林龄人促天然更新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2 李洁;张文强;金鑫;毕见霖;袁首;单保庆;;环渤海滨海湿地土壤磷形态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3 韩光中;张甘霖;;母质对南方丘陵区水耕人为土理化性质演变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年04期
4 刘文静;张平究;董国政;孔令柱;郑真;司红君;;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变化[J];生态学报;2014年10期
5 张广娜;陈振华;陈利军;武志杰;魏锴;张艾明;张玉兰;;东北地区三种典型土壤磷组分的~(31)P核磁共振研究及其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关系[J];土壤通报;2013年03期
6 戚瑞生;党廷辉;杨绍琼;马瑞萍;周丽萍;;长期轮作与施肥对农田土壤磷素形态和吸持特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年06期
7 邱亚群;甘国娟;刘伟;刘妍;侯洪波;李裕元;彭佩钦;;湖南典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流失风险[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8期
8 孙桂芳;金继运;石元亮;;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年02期
9 陈留美;张甘霖;;土壤时间序列的构建及其在土壤发生研究中的意义[J];土壤学报;2011年02期
10 舒世燕;王克林;张伟;何寻阳;刘淑娟;韦国富;;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本文编号:684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684787.html